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报名入口

> 2017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材料(5)

2017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材料(5)

2017-01-12 14:19:25 来源: www.kuke99.com 阅读: 1773 编辑: 超老师

库课网校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的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教育目的的意义

  出发点和依据教育目的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1、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具体表现为:第一,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第二,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它不仅能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而且还能对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与预定的方向相一致,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第三,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它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如何进行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2.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 3.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从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上看,可以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看可以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看可以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主要有三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点

  (一)无目的论 杜威 主张“教育即生活”

  (二)个人本位论 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 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

  (三)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 应从社会出发

  (四)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不同历史的时期的教育目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都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教育培养人才。学校办学的方向;第二,它们都确定了教育培养的人所应具有的素质,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基础观点如下: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3、人的发展爱社会分工的制约4、人的发展爱生产力水平制约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使他们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智育 智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 体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受教育者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和教育

  总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既不可侵害,又不能相互代替。

 

 

  第二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基础素质

  素质是指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实际上是一种对儿童、青少年的基础素质的教育。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身体和生理的素质第二、心理素质第三、社会文化素质

  (二)素质的分类与结构

  素质可以分为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 介乎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之间的素质,可称之为心理素质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有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让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征具体如下: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四)素质教育的任务

  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3、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背景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二)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三)要重视当代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四)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五)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