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指南

> 第二节注意和记忆

第二节注意和记忆

2020-12-01 11:31:53 来源: 库课网校 阅读: 6295 编辑: 苏老师

库课网校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刷2000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答案已发布,本文所发布的章节答案为第二节:注意和记忆(刷题四)。

  第二节 注意和记忆

  刷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被突然飞进教室的一只小鸟所吸引”引起的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属于无意注意。

  2.【精析】C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突然”“不约而同”说明同学们的注意现象是无目的的,因此属于无意注意。

  3.【精析】A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题干中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听课,是有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属于有意注意。

  4.【精析】A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一目十行”“一目一行”体现了两位同学所知觉对象的数量不同,因此体现了注意广度的差异。

  5.【精析】B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建华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会使其注意离开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听课,故属于注意的分散。

  6.【精析】C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的现象。杨柳被窗外小鸟吸引,不能专注听讲,使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故属于注意的分散。

  7.【精析】B李老师能兼顾学生各种活动,说明她的注意分配能力很好,因此体现的是注意品质。

  8.【精析】A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同时指向两种活动,因此属于注意的分配。

  9.【精析】A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遇到重难点要加强语气,并伴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故A项是对无意注意规律正确的运用。

  10.【精析】C逻辑记忆是指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如我们对定律、法则、数学公式的记忆。

  11.【精析】A陈述性记忆即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题干中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有关事实或事件的记忆,并可通过语言表达,因此属于陈述性记忆。

  12.【精析】B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从题干中“单词在晓东的头脑中存储了几十秒”可知属于短时记忆。

  13.【精析】B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因此组块又称意义单元。

  14.【精析】D再认是指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来;而回忆是指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学生在闭卷考试时,需要将脑海中已有的知识储备重现出来,才能对问答题作答,因此属于回忆。

  15.【精析】C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遗忘。

  16.【精析】A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产生干扰的现象称为倒摄抑制。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是因为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之前学习的材料产生了干扰作用,属于倒摄抑制。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的两种不同品质,二者不能等同。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比如“一心多用”形容的是注意的分配。而注意的分散反映的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即通常所说的分心。题干所述混淆了两个概念,是错误的。

  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二者不能等同。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复述。短时记忆保持时间较短,容量有限,储存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容量为7±2个组块。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复述,就会再次进入瞬时记忆,最终遗忘。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

  4.【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地保存,保存时间可以达到几天、几年甚至终生难忘。题干将工作记忆等同于长时记忆,因此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

  2.【参考答案】(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时间因素。(5)学习程度。(6)识记者的方法与态度。(7)情绪和动机。

  3.【参考答案】(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复习方法多样化。(4)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5)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6)掌握复习的“量”。除了这六种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外,还要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并注意用脑卫生。

  四、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1)有效进行复习的方法有: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复习方法多样化。④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⑤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⑥掌握复习的“量”。

  (2)晓宁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①没有及时复习。“晓宁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还有一周就要期末考试了,他开始着急起来”,说明晓宁没有及时复习,长时间不复习会造成大面积的遗忘,给考前造成极大的压力。

  ②复习方法单一,没有针对性。晓宁认为“反复背诵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只要有时间他就去背——背外语单词,背课文,背语法,背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所有学科采用一样的复习方法——背诵,说明其方法单一,忽视学科性质,没有针对性。

  ③复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从晚上背到深夜,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接着背”,说明晓宁只要有时间就去学习,复习时间过长,且没有具体的计划,以致最后到了头昏脑涨的地步。

  刷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注意,如果对事物不加注意,就会产生“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的现象。

  2.【精析】D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它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题干所述反映的正是注意的指向性。

  3.【精析】B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除了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4.【精析】B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王老师突然加重语气、提高声调,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5.【精析】B“鹤立鸡群”中的“鹤”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是因为受到刺激物的形状、大小的对比关系的影响。

  6.【精析】D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之一。闹市与安静的阅览室中不同的声音引起人注意的程度不同,是因为不同的背景中刺激物的相对强度不同造成的。

  7.【精析】C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题干中吕老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山脉河流进行学习,是一种有目的,并且需要学生意志努力的注意,故属于有意注意。

  8.【精析】D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骑车和打毛衣是有预定目的的,“熟练”一词说明无需意志努力,因此属于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

  9.【精析】A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数量。

  10.【精析】B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这叫注意的转移。分心时注意也是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二者的区别在于,注意的转移是任务的要求,是个体主动进行的,而分心则是受无关刺激的干扰引起的,是注意的一种障碍或缺陷。题干所述的注意现象为分心。

  11.【精析】D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题干所述现象属于注意的起伏。

  12.【精析】B注意的动摇又叫注意的起伏,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之间相隔非常短暂是为了避免注意的起伏对运动员产生影响。

  13.【精析】A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题干所述的“一边……一边……”描述的正是注意的分配。

  14.【精析】C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眼、耳、手并用”体现了注意的分配。

  15.【精析】D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通过老师的提醒,可以让没有做好准备的学生的注意力及时转移到课堂上,这符合注意的转移品质。

  16.【精析】A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题干所述的记忆即属于形象记忆。

  17.【精析】A形象记忆是指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这种形象并非单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声音也是一种形象,对声音的记忆便是一种形象记忆。

  18.【精析】C情绪记忆是以曾经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个体将过去经历过的情绪情感体验保存在记忆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被重新体验到的过程。题干中的俗语体现的是对情绪的体验,因此属于情绪记忆。

  19.【精析】C运动记忆(动作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它以过去的动作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表象为基础,如在头脑中保留的舞蹈动作、体操动作等都属于运动记忆,具有容易保持、提取和恢复的特点。题干中的舞蹈表演凭借的就是动作记忆。

  20.【精析】D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因此,对篮球比赛规则的记忆属于语义记忆。

  21.【精析】B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题干所述妇女的记忆为典型的情景记忆。

  22.【精析】D程序性记忆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的。

  23.【精析】B程序性记忆即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且不易遗忘。学会骑自行车,且不会忘记,属于程序性记忆。

  24.【精析】C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25.【精析】B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6.【精析】C短时记忆是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环节。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一般为0.25~2秒,其时间不足以让人记住并拨打电话号码;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不会打完电话就忘记了。能记住并拨打电话,打完又忘记,说明记忆保持时间不长且易受干扰,属于短时记忆。

  27.【精析】A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量有一定限度,在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容量一般是7±2个组块。

  28.【精析】A经过复述,短时记忆中存储的内容能够转化为长时记忆。

  29.【精析】C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图像记忆;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听觉编码;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语义编码。

  30.【精析】B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三个基本过程。

  31.【精析】B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以及提取的过程。

  32.【精析】D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这种现象叫作再现,也叫回忆。根据再现是否需要中介性联想,可将再现分为直接再现和间接再现。直接再现是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过去的经验;间接再现是指通过中介性联想方能唤起过去的经验,根据题干中“姓名”这一中介可知,回忆其“旧容”属于间接再现。

  33.【精析】C艾宾浩斯是第一个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并最早提出“遗忘曲线”的观点。

  34.【精析】C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因此在学习完新知识后要及时复习。

  35.【精析】D系列位置效应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识记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好,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被称为渐进部分。

  36.【精析】B系列位置效应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识记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好,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小毛朗读古诗第一遍后大概能记住最后一句,体现的即是近因效应。

  37.【精析】C适当的过度学习有助于对知识的保持。实验表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38.【精析】A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读书10遍刚刚能背诵即达到了100%的学习程度,只需再读5遍,学习程度便能达到150%。

  39.【精析】D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26个字母的中间部分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双重影响,因而识记与回忆较困难。

  40.【精析】C早上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晚上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而白天要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双重影响,故受到单一抑制的早上和晚上记忆效果优于白天。

  41.【精析】A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不会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

  42.【精析】C前摄抑制是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一般总是材料的首尾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常常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这是由于识记材料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识记末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在识记中间部分时则同时受这两种抑制的影响。

  43.【精析】D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44.【精析】C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考试时由于紧张导致对知识的遗忘”是因为情绪受到了压抑,故压抑说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45.【精析】D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适当的提取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简单而熟悉的知识内容想不起来”是由于缺少提取的线索,因此涉及的是提取失败说。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时间地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单调的活动,会引起人的大脑皮层的疲劳而使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降低。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故意停顿、善意提醒、课堂提问等手段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积极的无意注意,防止学生疲劳。故题干表述错误。

  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材料的性质以及对材料的理解程度,把有意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也称之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虽然机械识记的效果不如意义识记,但这种识记仍不可缺少,因为总有一些缺乏意义的材料需要我们记住它。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复习是运用多种方法对材料重新组织和巩固的过程,并非简单的重复。通过复习,不仅能强化记忆的痕迹,巩固对知识的保持,而且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4.【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熟练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而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5.【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消退说(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因此,为了防止遗忘,应该及时复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消退。所以为了防止遗忘,应尽量早起学习或晚上学习。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客观因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性。③刺激物的新异性。④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2)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①当时的需要。②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③当时的直接兴趣。④个体的知识经验等。

  2.【参考答案】(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活动的间接兴趣。(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5)过去知识的影响。

  3.【参考答案】(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4.【参考答案】(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

  5.【参考答案】(1)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2)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③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6.【参考答案】(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1)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注意规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前提是刺激物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否则可能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

  (2)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很好,但可能事与愿违,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不良效果。

  (3)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上,而影响专心听讲,从而不能更好地学习。

  2.【参考答案】王老师的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内识记的材料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容易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故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3.【参考答案】(1)该材料反映了记忆过程的特点,根据艾宾浩斯提出的著名的“遗忘曲线”可知,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丰子恺的做法符合遗忘进程的规律,因此识记效果较好。

  (2)该材料说明了正确运用复习策略可以提高对知识掌握的速度和延长记忆的保持时间。丰子恺充分运用了心理学中的复习策略,如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间隔复习等,这样做减少了遗忘的发生,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

  查看本书完整答案,请点击下方链接: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刷2000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