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资题库

> 2017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前冲刺试题及答案3

2017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前冲刺试题及答案3

2017-01-12 15:09:07 来源: www.kuke99.com 阅读: 1161 编辑: 超老师

库课网校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关于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的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B.教师的社会价值主要取决于他的个人价值
C.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对立矛盾的
D.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毁灭才能给他人带来光明
2.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未来性
B.滞后性
C.连续性
D.广延性
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A.高水平的智力
B.实践能力
C.健康体魄
D.创新精神
4.教育目的可以发挥的作用是(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C.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5.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反映了人的( )的发展过程。
A.遗传素质
B.身体技能
C.社会性
D.感觉器官
6.历史上提出“白板说”的人是( )
A.斯宾塞
B.卢梭
C.洛克
D.华生
7.学校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
A.师生的交互作用
B.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C.同伴群体的影响
D.社区的影响
8.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生活方式
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10.“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A.中国
B.希腊
C.埃及
D.罗马

[6]下一页

 

 

1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
A.温故而知新
B.不凌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
12.常用的记分法有( )和等级制记分。
A.标准分制
B.百分制
C.考查制
D.自我评价制
13.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1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15.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1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56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6年
17.任何教师上课前都应该写( ),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教学设计
B.教案
C.课时计划
D.教学目标
18.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学毕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19.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 )
A.以智育为主
B.以上课为主
C.以课外活动为主
D.以社会实践为主
20.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6]下一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学校教育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B.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
C.有一部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D.语言发展到文字状态
E.社会出现了阶级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 )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义务教育
D.普及教育
E.非制度化教育
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约主要表现是( )
A.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
B.是否允许个人办学
C.是否确立重点中学
D.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E.师生如何交往
4.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
A.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
B.制约教育的结构
C.制约教育的内容
D.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
E.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
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B.是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C.推动国家的制度建设
D.可以促进民主
E.促进社会的变革。

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
1.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到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__________。
2.《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
3.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__________。
4.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__________。
5.个体身心两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__________。
6.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__________的人。
7.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和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__________。
8.教育目的是一切工作的__________,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______。
9.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这是的体现。
10.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他的教育主张集中体现在代表作《__________》中。
11.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__________。
12.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_________的形式出现。
1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的关系。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__________地位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
15.不能搞“一刀切”,这是因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_。
1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__________上的特点。
17.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__________服务,必须与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__________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

[6]下一页

 

 

四、辨析题(共l5分)。
1.学校教育是万能的。
2.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宰作用。
3.班级授课制是最有效的授课形式。
4.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学德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5.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
6.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目前的教育改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的核心。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4分)。
1.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2.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3.普通中学智育有哪些要求?
4.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特别是年轻一一代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性?
6.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较,出现了哪些变化?

六、论述题(每小题6分,共26分)。
1.研究成果表述的目的是什么?
2.研究文献的类别与特点分别是什么?
3.请针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问题,论述德育过程为什么是教育者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4.试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6]下一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 D 4.B 5.A 6.C 7.A 8.B 9.B 10.C 11.B 12.B 13.C 14.A 15.A 16.C 17.C 18.C 19.B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E 3 ABCD 4.ABCD 5.ABD

三、填空题
1.婆罗门
2.洛克
3.政治经济制度
4.科技进步
5.青年期
6.社会属性
7.未成年公民
8.出发点 归宿
9.人的价值
10.爱弥儿
11.种类
12.特色课
13.相互促进
14.主体
15.顺序性
16.生理解剖
1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生产劳动
18.学――思――行

四、辨析题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个体因素等,它们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入的身心发展。其中,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它无法取代遗传的影响,更不能取代个体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实践的价值,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的实践活动,再好的教育都不可能促进个体的发展。
2.(×)。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教师中新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一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4.(√)。
5.(√)。
6.(√)。

[6]下一页

 

 

五、简答题
1.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2.(1)综合型。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3.(1)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4.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6.出现的变化有:(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

六、论述题
1.答:研究成果是研究者对所从事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的产物。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目的是:(1)展示研究结果及其价值,接受社会的鉴定、评价,在得到社会的肯定后进行推广或应用,从而取得社会效益。(2)提供有关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及对结果的评价分析,以便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3)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与总结,促使研究的深化和成果的扩展,进一步发现新闻题和新的事实,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4)通过撰写研究报告、著作或论文,提高研究者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答: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科学的研究文献有不同的种类。按照文献的社会属性,可分为政治文献、军事文献、经济文献、教育文献、科技文献等。按照文献的处理、加工程度,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其中,一次文献是指未经加工的原始文献,如实验报告、会议记录、统计报表、政府文件、专著、论文等;二次文献是指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检索性文献,如文摘、索引、题录等;三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后形成的参考性文献,如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按照记录的形态,可分为印刷型文献、微缩型文献、视听型文献、机读型文献、网络型文献等。
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特点是:内容广泛,数量众多,继承性强,相互交叉渗透,分布分散且不平衡。
3.(1)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
(2)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引导、培育和促进着学生品德的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3)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这样社会影响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品德。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
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而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品德能动地得到发展。
4.(1)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教育中应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山东省教师考试相关试题:

山东省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一章

山东省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山东省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三章

山东省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四章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