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指南

>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2020-12-01 14:33:52 来源: 库课网校 阅读: 4710 编辑: 苏老师

库课网校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刷2000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答案已发布,本文所发布的章节答案为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刷题七)。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刷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形象性的道德情感,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分为由直接感知的具体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感体验和由想象某些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引起的情感体验。前者可以是身边具有道德意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是被直接感知的;后者可以是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等了解到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感知的。题干中,“徐燕看到一个同学正艰难地推着一位坐轮椅的老人上斜坡路”是由直接感知的具体的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感体验,因此徐燕的道德情感属于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2.【精析】C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王军决心上课不再迟到表明已有道德认识,迟迟不肯钻出被窝说明其道德意志薄弱,因此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道德意志水平。

  3.【精析】D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成分。其中,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根本标志。

  4.【精析】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5.【精析】D公正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阶段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坚持公正平等。儿童不再呆板地按固定规则去判断,而是会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判断。

  6.【精析】D公正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应该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晓霞能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判断道德事件,说明晓霞处于公正阶段。

  7.【精析】B处于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的人表现为避免惩罚和服从权威。题干中小辉害怕教师的批评是典型的避免惩罚的表现。

  8.【精析】C根据题干中的“服从、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可知,晓旭处于好孩子取向阶段,又叫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9.【精析】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又被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总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展开思维。题干中小李的表现体现了他正处于这一阶段。

  10.【精析】C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处于遵守法规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题干中,小娜对学校校规处于绝对服从地位,并以此做出小青不是好学生的判断可知,她正处于习俗水平中的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11.【精析】C处于后习俗水平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根据题干描述,小华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

  12.【精析】D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叫法制观念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们往往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定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

  13.【精析】B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根据题干可知,方雨正处于这一阶段。

  14.【精析】D处于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个体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当个体达到这个阶段,他能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由题干所述可知,张丽处于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15.【精析】D品德的形成要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其中,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6.【精析】C群体约定是指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由形成了“拒绝网络谣言”的共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可知,这种培养品德的方法属于群体约定。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比如明知故犯就能很好地驳斥题干内容。所以题干说法错误。

  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这是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每个人都有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又由于品德的发展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影响对不同的个体来说,结果又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年龄阶段的人,也不一定能达到一样的发展水平。比如,很少有人能达到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智力因素、情绪情感因素等。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参考答案】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刷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精析】A学生品德形成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动力,道德意志是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故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

  3.【精析】B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4.【精析】A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题干中的厌恶体验是由“看到他人随地吐痰”这一具体情境引起的,因此属于直觉的道德情感。

  5.【精析】B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题干所述是通过对雷锋的形象进行想象实现的,因此属于想象的道德情感。

  6.【精析】C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题干的意思为“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能被改变”,体现的是道德意志。

  7.【精析】C不能抗拒诱惑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现。

  8.【精析】D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体现。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人的道德行为。

  9.【精析】D题干意为: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强调的品德因素是道德行为。

  10.【精析】D中学生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故D项说法错误。

  11.【精析】B初中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青少年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或八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12.【精析】D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13.【精析】A1932年,皮亚杰发表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14.【精析】B权威阶段(他律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15.【精析】A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因此,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会认为甲同学错误大,因为他打碎的玻璃杯更多。

  16.【精析】C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根据题干描述可知,学生道德的发展正由他律向自律过渡,故选C项。

  17.【精析】C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处于自律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

  18.【精析】C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的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单方面服从变为以相互尊重为特征,并以是否公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19.【精析】A科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证明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验证儿童的道德发展理论。

  20.【精析】D人类道德发展的研究始于瑞士学者皮亚杰,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性原则。

  21.【精析】B科尔伯格提出的发展阶段理论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理论核心,科尔伯格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

  22.【精析】C科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发展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揭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属于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23.【精析】A题干中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属于前习俗水平中的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或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4.【精析】B根据题干中的“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可知,该个体处于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该阶段是前习俗水平的第二阶段。

  25.【精析】B认为救妻子是丈夫的责任,说明小明处于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处于该阶段的个体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做一个好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果他不这样做,最后妻子死了,别人都会骂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此阶段是习俗水平的第一个阶段。

  26.【精析】C根据题干描述可知,卓卓处于“好孩子”取向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又叫寻求认可阶段,处于习俗水平。

  27.【精析】D题干描述体现了儿童知法懂法。处于习俗水平的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28.【精析】C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儿童能够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张阳认为,李明帮助别人是对的,不应该处罚他,说明张阳能够不受班规的限制,自主地做出判断,因此,他的道德发展水平最有可能处于后习俗水平阶段。

  29.【精析】C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个体,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当个体达到这个阶段,他能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因此,“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尊严与权利”属于后习俗水平的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0.【精析】B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31.【精析】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属于内化阶段。

  32.【精析】B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学校的精心培养相关。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33.【精析】D影响态度和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A、B、C三项属于内部因素,D项属于外部因素。

  34.【精析】B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35.【精析】B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36.【精析】D价值辨析是以道德认知要素为操作切入口,以生活中具有争议的道德意义事件为导入,通过开放性的道德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分析、价值论证,激活学生价值意识、实践道德推理技能,积累道德选择经验,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价值评判与选择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性成熟。题干中陈老师运用的品德培养方法是价值辨析。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因此,强调的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意思是:他送我鲜美的桃子,我以精美的琼瑶美玉还他,体现了互惠利他性。科尔伯格的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儿童的道德推理标准从利己向利他发展,使儿童逐渐学会关心他人的利益、满足他人的需要。因此,小刚的道德发展处于后习俗水平。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于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8岁)。该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

  (4)公正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应该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

  2.【参考答案】(1)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2)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①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包括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3.【参考答案】(1)外部因素:①家庭环境。②学校环境。③社会因素。④同辈群体。

  (2)内部因素: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④受教育程度。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年龄、情绪情感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4.【参考答案】(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是非常有效的。

  查看本书完整答案,请点击下方链接: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刷2000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