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成绩查询

> 2017上半年高级中学教师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专项试题及答案(四)

2017上半年高级中学教师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专项试题及答案(四)

2017-01-13 11:31:20 来源: www.kuke99.com 阅读: 1349 编辑: 超老师

库课网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1~2题。

1.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

A.水产品养殖

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

D.水力发电

2.在图中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  )。

A.山体坡度大

B.地表崎岖不平

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积严重

马绍尔群岛是在古老玄武岩基岩上形成的珊瑚礁,以环礁居多,科学家研究发现位于图中M处的诺克斯环礁1905年突然消失.百年后开始“复活”,新的小岛在废墟中重生。据此回答3-5题。

3.马朱罗环礁的岩石类型是(  )。

A.喷出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侵入岩

4.诺克斯环礁消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台风

B.海平面上升

C.海水变淡

D.洋流

5.诺克斯环礁迅速复活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强

B.气温下降

C.降水丰富

D.沉积物多

摩卡咖啡生长需要静风、温凉、湿润、排水条件好的环境,图中南部国家是世界上重要的摩卡咖啡生产地。A港口一度成为重要咖啡输出港,如今弃置。现主要通过B港出口。据此回答6-8题。

6.下列地点最适合摩卡咖啡生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A港口弃置的主要原因是(  )。

①咖啡出口减少②咖啡种植区调整

③港口泥沙淤积④新航线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关于该国河流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流向自南向北

B.结冰期长

C.流量大

D.7~9月为河流的丰水期

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太行山

C.大兴安岭

D.雪峰山

10.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

B.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

C.东西降水量800米附近差异最大

D.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逐渐递减

读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完成11-12题。

11.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属于(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12.甲、乙两地气温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和洋流

B.风带和洋流

C.纬度和风带

D.地形和纬度

13.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特点,治理“红色荒漠”应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14.澳大利亚东北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礁堡。近些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大量死亡,根据研究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占全国煤炭预测储量的40.5%,为促进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国家提出“疆煤东运”的发展战略,其中“煤从空中走,电送全国”的“疆电外送”成为“疆煤东运”的破题之举.2017年4月16日,“西电东输”重要项目――哈密南一郑州±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成功跨越黄河,整个工程将于年内全线贯通。回答15―16题。

15.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疆煤东运”的地理背景是(  )。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

②新疆地区受经济水平限制,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③东部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④我国中东部煤炭资源已没多大开采潜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与“疆煤东运”相比。“疆电外送”对东部的影响是(  )。

A.缓解了能源紧张

B.减小了环境污染

C.促进东部经济发展

D.交通压力加剧

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据此,结合“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贵州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广州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18.下列人口抚养比结构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是(  )。

A.高少儿、低老年型

B.低少儿、低老年型

C.低少儿、高老年型

D.高少儿、低老年型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上营销迅速崛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2017年4月23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消费者非现场购物将被赋予“后悔权”,冲动网购后不满意可在7天内退货。回答19~20题。

19.网上营销过程中,买家和卖家之间体现的地域联系方式是(  )。

A.商贸联系

B.电子信息联系

C.生产协作联系

D.科技联系

20.与传统售货方式相比.网上营销(  )。

A.减弱了商业网点布局的空间限制

B.增加了营销环节。增加销售成本

C.使生产企业不必致力于市场开拓

D.促进了技术核心和产品升级换代

下图为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I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在此国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化是主要动力

D.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

2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源密集型产业

D.现代服务业

读下图完成23~24题。

23.下面关于①、②两地区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

B.②省区人口贫困发生率高于①省区

C.交通位置闭塞,是①地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D.①地外出务工人口比例高于②地

24.促进①、②两地区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A.积极建设用材林生产基地

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C.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扩大农业灌溉面积

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25.在下图中,甲、乙、丙、丁4个地段,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6.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提示:从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思考)(12分)

27.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并简述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12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右图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材料二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6分)

(2)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10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讲解时差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某人于早晨8点15分从东八区的北京乘坐飞机起飞,飞行一小时到达东九区的东京,请问到达东京时是几时?反之,早8点15分从东京出发,到达北京时是几时?

(2)中国横跨东五区至东九区共五个时区,而全国统一采用的是东八区“北京时间”,若北京人早8点上班,位于东六区的乌鲁木齐人早上几点上班合理?

问题:请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析。(16分)

30.阅读下面关于“城市化”的教学过程,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引导学生质疑: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2.上海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3.它们的变化反映什么趋势?4.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它们的变化是否符合城市化的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设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标志中哪一条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承转过渡。

阅读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2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教师设问:

1.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2.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探究。

思维引申。

多媒体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教师设疑:解释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多媒体展示:家乡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家乡城市有何变化?城市化中是否产生了一些问题?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堂巩固练习。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1)分析本次教学过程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2)具体说明本节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12分)

四、教学设计题(24分)

31.阅读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内容。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水资源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六大洲中,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少(图3.11)。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 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我国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水量充足,而且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这里的河流水量大,支流众多,内河航运业也十分发达。

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水的质量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也因此存在差异。例如,将饮料厂建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直接影响饮料生产的经济效益。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从水资源的数量来看,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需水量增加,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城市,需水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从水资源的质量来看,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质不断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很多污染物得不到处理而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水资源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制定科学的用水战略,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开源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节流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1)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林地的分布面积较广,森林资源丰富,最适宜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2.【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从a处至桥梁这一路段的西北侧等高线密集,山体坡度较大,再加上该地区降水集中、植被覆盖率低,可知a~b路段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本题易错选B,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区域的相对高差并不是很大,且海拔较低,因此地表崎岖不平不符合该区域的区域特征。

3.【答案】B。解析:马朱罗环礁是珊瑚礁,珊瑚礁是珊瑚虫遗体堆积形成的,属于沉积岩。

4.【答案】A。解析:诺克斯环礁是突然消失的,海平面没有突然上升,海水变淡不会使环礁突然消失,B、C错。洋流是一个常年稳定存在的现象,不会造成环礁突然消失,D错。只有台风,掀起狂风巨浪,可能毁坏环礁,故选A。

5.【答案】D。解析:根据气候资料和该地纬度位置分析,该地终年高温多雨,阴天多,光照差。降水丰富不能让小岛重生。气温降低也不利于珊瑚虫的生长。最有可能的是营养物质丰富,珊瑚虫生长加快,沉积物增多,使环礁露出海面。导致环礁复活,故选D。

6.【答案】A。解析:乙、丙处是沙漠,不满足咖啡生长的湿润条件。丁处位于沿海平原,不利于排水。甲地海拔较高,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处,且有一定的坡度,符合温凉、湿润、排水条件好的要求,故选A。

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该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摩卡咖啡生产地,咖啡出口不会减少,且该地区没有发现新航线,①④都不对。甲地长期发展种植业水土流失多,会造成A港口泥沙淤积,可能会调整咖啡种植区域,②③正确。

8.【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河流的流向不只是自南向北;该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无结冰期;受副高影响大,降水量小;7-9月为夏季,风向为西南风,降水较多,是河流丰水期。

9.【答案】D。解析:该山地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应位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10.【答案】C。解析:因东坡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西坡,故图中虚线为东坡,实线为西坡。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速率大于西坡,A错。两侧山坡降水随高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特征,B、D错。在海拔800m附近,两坡降水量差异最大,东坡约1750mm,西坡约1350mm,C正确。

11.【答案】B。解析:两地最冷的均温均高于0℃,雨热不同期,年降水量在500―700mm,均属于地中海气候。B正确。

12.【答案】A。解析: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地形、洋流等。两地纬度大体相同;甲地海拔较高,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而乙地则受到暖流影响,海拔较低,甲地气温较乙地低。A正确。

13.【答案】B。解析:对“红色荒漠”的治理,大力开荒种田是绝不允许的,彻底退耕还林也不现实,江南丘陵农业不可能以畜牧业为主,针对江西丘陵自然条件的特点,最好是进行综合治理,发展立体、生态、高效农业。

14.【答案】A。解析:材料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具体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15.【答案】D。

16.【答案】B。解析:“疆电外送”使得新疆煤炭资源就近转化为电能再向外输送,与“疆煤东运”在东部用煤炭发电相比,大大减小了东部的环境污染。

17.【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其他各省市由大到小依次是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广东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上海的最大。

18.【答案】B。解析: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人口抚养比使得社会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发展。

19.【答案】B。解析:买家和卖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因此他们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应该是电子信息联系。

20.【答案】A。解析:网上营销以互联网为依托,不受商业网点布局的空间限制,这是其与传统售货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

21.【答案】D。解析:从图中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先增加再下降(第三阶段下降),城市化水平一直增加,A错误;从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来看,阶段Ⅱ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比阶段I速度更快,B错误;第三阶段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提高,属于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C不正确;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该城市的城市化速度一直比工业化速度快,D正确。

22.【答案】D。解析:结合上一题的分析可知,该城市阶段Ⅲ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工业化进程速度下降,可知该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故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现代服务业,故选D。

23.【答案】B。解析:由省区轮廓图可知,①是江西省,②是贵州省。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典型,但江西省典型的地貌是丹霞地貌.A错误;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江西省相比较低,人口贫困发生率也相对较高,B正确;交通位置闭塞,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C错误;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江西省相比较低,外出务工人口比例也高于江西省,D错误。

24.【答案】D。解析:受环境因素制约,贵州、江西两省不适合发展乳畜业,也不适合建设用材林生产基地,两省年降水量充沛,地表径流丰富,只需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即可。所以该题选D。

25.【答案】D。解析:丁耕地位于河流最下游,且地势最为平坦,故水源最充足,灌溉条件最为优越。

二、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学中这个理念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可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体现出来。

27.【参考答案】

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1)“大气的运动”这部分知识较难,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才可以逐步掌握,若在此部分教学内容中穿插使用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则可收到化繁为简、由难变易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从直观上意识到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低压上升,高压下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这一原理形成的原因。

(3)经教师点拨,让学生从感观上明确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风”是指近地面而非高空的“风”,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

(4)此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可以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的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高空”,什么是“近地面”。

三、材料分析题

28.【参考答案】

(1)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2)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29.【参考答案】

本次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且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能够覆盖本课知识点。但是在以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学习任何与时差相关的知识,不具备去做这些题目的能力。

本课课程结构应该分为三部分,第一,教师抛出与本课知识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让学生能够把地理课堂和生活挂钩;第二,教师结合具体的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具去讲解时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推导一些相关的计算公式;第三,教师给学生一些习题或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组织形式不合理。

本堂课教师想采取现在新课标提倡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去自学。但是自学不是把所有的问题生硬地抛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水平不断地去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尤其在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给予点拨。

(3)具体内容不太合理。

提出的问题不太严谨。第一问中的“请问到达东京时是几时?”存在歧义,指向性不太明确,到底是“到达东京时候东京时间”还是“到达东京时候的北京时间”。

30.【参考答案】

(1)①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际调查,通过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

③通过知识的拓展和补充有助于学生的认识深化,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

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家乡城市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有用的地理的认识,同时应用图表的组合,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2)①结合图像、多媒体,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定义、表现以及城市化带来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并能够提出解决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从而落实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②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探究,学生掌握了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研究方法,并得到了探究过程的体验。

③通过小组合作和学生独立调查,学生深入社会,进一步了解社会和家乡的变化,从而增强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还增强了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④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能够引领学生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完美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四、教学设计题

31.【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运用图表资源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认识到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②过程与方法

以案例探究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图表为分析点,培养学生用图、析图的能力,了解水资源的重大意义及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节水意识观念,并以实际行动开展节水活动。

从全球和未来角度认识环境,懂得基本的可持续利用策略。

(2)教学过程要点:

问题导人:教师通过PPT播放非洲尼日利亚水资源短缺图片,提问:该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得出结论:水资源短缺,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合理利用水资源。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教师展示中国罗布泊周围地区的兴衰画面:

学生展开讨论,归纳总结,推选一位“发言人”陈述罗布泊的变迁所反映的问题。

教师讲述:罗布泊周围地区的兴衰说明水为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就是拯救生命,下面让我们来探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学生阅读教材“水资源及其分布”和图3.11“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探讨:

(1)水资源的狭义和广义概念。

(2)水资源的更新与循环。

(3)如何衡量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富状况。

(4)水资源的分布及成因。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发言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

(1)水资源的广义概念为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概念为能为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水体,主要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更新与循环主要为海陆间循环。

(3)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状况为降水量减去蒸发量,即多年平均径流量。

(4)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原因:海陆位置,夏季风影响的时间长短不同):还有另一个特点为总量多、人均少(原因:人口多)。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师展示1998年水旱灾害状况图,学生展开讨论归纳总结并进行发言。

教师归纳:水资源的丰歉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类的生产活动。

(1)水资源少的原因:降水地区、季节分布不均,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短缺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展示2000年华北大旱状况。

(3)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对比分析中国东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水资源状况不同。

(4)水资源的质量还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阅读课本材料:农夫山泉为中国航天员专用饮用水(原因:千岛湖深层地下水天然清纯,味道甘冽),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导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可以克服自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水资源,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也不同,下面我们来了解科技进步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学生读图“水资源利用的进步”,学生讨论回答:不同时期,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状况如何?

教师归纳: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为了用水,只能“逐水草而居”,为了躲避水灾,往往“择高地而处之”。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有所提高,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广度、深度有所加强,能能动地利用水资源,例如筑堤防洪、挖沟排水、引水灌溉。现代文明时期――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广度和深度上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例如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师展示以色列的节水农业背景。

学生阅读教材“沙漠中的奇迹”和“咸海的忧患”.探讨:

(1)“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2)“水危机”的解决措施。

学生发言。

教师归纳:

(1)“成海的忧患”可以看出,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为:自然原因――深处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人为原因――人口增多,扩大耕地,引水灌溉,湖水减少,故“水危机”产生的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多,工农业用水多,浪费水严重,水污染严重。

(2)“沙漠中的奇迹”可以看出,我们应如何利用水资源,应该是开源和节流。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地下水,修建水库蓄水,开渠修河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措施――提高公众节水意识,改进灌溉措施,工业废水重复利用。

课堂小结:

楼兰古城的消失,咸海的面积缩小,给人类以警示,过度破坏环境,必然会导致水资源的衰竭,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我们对水资源必须要开源节流,从生活中众多小事做起,维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