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面试技巧

>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辅导:第六章(2)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辅导:第六章(2)

2017-01-12 15:09:08 来源: www.kuke99.com 阅读: 2107 编辑: 超老师

库课网校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 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以及课时分 配等。

  (一)课程计划的构成

  课程设置:即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确 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

  课程开设顺序:即依据规定年限、各门课程的内容、课程之间的衔接、学生的 发展水平,确定各门课程开设的顺序。

  课时分配:即根据课程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分配各门课程 的授课时数,包括各门课程授课的总时数,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 时等。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即学年阶段的划分、各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 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

  课程计划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设置。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通常是由国家教育 主管部门制订的。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它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也呈现出多元 灵活的特征。

  (二)编制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

  目的性:.要求编制课程计划时先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 目标,围绕目标编制课程计划。

  科学性:要求编制课程计划时要正确地反映各门学科的特点,课程的内容符合 科学体系要求,重视各学科、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展性:指课程计划的编制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课程设置 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有区别地进行科学设置。

  (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结构

  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特点

  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 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 基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三条明确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 教育课程。”

  “整体”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 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 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 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

  “一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课程而言,要强调 “连续性”,使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就各门课程 关系而言,要强调“顺序性”,使不同课程有序地开设,前后相互连贯,同时使课程 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 持续发展。

下一页

 

 

  2.具体设置

  基于“整体”和“一贯”而设置的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如表6-1、表6-2 所示。

  表6-1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课程门类

•二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科学(或芳

fe择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艺>

^(或选岁

春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表6-2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课程门类

年级

九年课时总计(比例)

七.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7%〜9%

 

 

 

 

 

 

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

3%〜4%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或2

1择生物、物理、化学)

〜9%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20%〜22%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3%〜15%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6%〜8%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0%〜11%

艺术(或选:

泽音乐、美术)

9%〜11%

 

综合实践活动

16%〜20%

地方与学校课程

  续表

周课时数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学年总课时数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注:1.表格内纵向为各个年级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箅;横向为各门课程占 九年总课时的比例。

  2.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表6-1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6-2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 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每门课的课时比例 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 的 16% 〜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 展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 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民族 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3.具体要求

  (1) 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 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2)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 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 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4)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 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合理统筹安排。

  (5)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 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 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6)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 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7) 一至六年级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 的原则。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 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8)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 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 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 可开设第二外语。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下一页

 

 

  (四)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自身特点和所 承担的任务,又使得它在课程结构的具体设置层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有所区别。

  1.高中课程结构层次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新的高中课程以分科为主,课程结构分三个 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 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础结构。高中课程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 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所构成。除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特殊领域外,其余七个学习领域均由若干科目构成,每一科目又包括若干模块。

  (1) 学习领域。普通高中的八个学习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以及学 科群的发展趋势而规划的。设置学习领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加强科目之间的整合, 避免以彼此孤立的单科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组织课程,既关注学科群的内在联系,又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以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

  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 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 每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可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所学科目过多,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 科目。科目即学科,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它是学习领域的构成单位,性质 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构成一个学习领域。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 (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 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门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在学习领域统摄下的各个科目不再局限于单科的逻辑体系,而是强调彼此间的关联, 而且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向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回归。

  (3) 模块。模块是基于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 容,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 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 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 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图6-1展示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之间 的具体构成与关系。

下一页

 

 

  2.具体设置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 课程修习状况。具体设置如表6-3所示。

  表6-3普通高中教育课程设置表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共计116学分)

选修学分I’

选修学分n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外语

10

数学

数学

10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6

科学

物理

6

化学

6

生物

6

技术

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8

艺术

艺术或音乐、美术

6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15

社区服务

2

社会实践

6

  3.具体要求

  具体而言,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要求做到:

  (1)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 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2) 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 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3) 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 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 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4)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 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 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和科学素养。

  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 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5) 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 实践6学分),在选修II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学习领域,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 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其中:研究性学习三年共计15学分;社会实 践活动6学分,即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社区服务 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以获得2学分。信息 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手段,注重的是在活动中的应用,而不在于修得学分。 因此,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总学分数高达23 学分,在高中所有必修学分中所占的比重近20%,是所有学习领域中必修学分最 高的。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它根据未来国民素质 的目标要求,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框架,并针对 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一)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我国国家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1) 前言:根据本课程门类的特点和要求,阐述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体设计思路。

  (2)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

  本课程门类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3) 内容标准:在大致划定本课程门类的内容范围和框架的基础上,用明确的 行为动词表述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

  (4) 实施建议:为确保达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而提出的课程实施建议,包括 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

  (5) 附录:本课程门类的有关附件,如教学活动案例、行为动词用法一览表等。 (二)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

  作为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纲要性文件,国家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大纲在核心理念、 基本结构、表述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表6-4与表6-5是国家课程标准与传 统教学大纲的比较。

  表6-4国家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大纲的文本结构差异比较

项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前言基本理念学科性质
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按学习领域划分
内容内容标准按学习主题划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按目标要素划分


高中阶段按必修选修划分

教学建议
建议评价建议课时安排,教学原则,教学应注意
教材编写建议的问题,考试与评价,教学设备等
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术语解释、案例等补充说明或具体说明

  表6-5国家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内容比较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针对学生,明确某一学段应达到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科,规定了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科的知识、技能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

  通过以上对国家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家课程标准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 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②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 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③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 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即的;④它隐合着教师 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⑤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 即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三)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和教学工作的指针,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 要求,也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围绕着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各 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订、统一 颁布的,任何地方、组织、部门、个人都没有私自制订、颁布国家课程标准的权力。 由于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因此国家课程标准就具有统一性、普遍 性和强制性。所谓统一性,是指国家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 一种对未来公民素质的统一要求;所谓普遍性,是指这种标准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 就学的所有学生,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所谓 强制性,是指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必须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公民 素质的基本要求。

  2. 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素质 教育的精神如果没有体现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那么就只是一句没有现实意义的 口号,这也是多年来素质教育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国家新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凸显素质教育的 基本精神,使课程与教学成为稳固的、连续的、制度化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3. 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传统教学大纲为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提供了统一性的要求、规 定和规格,具有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但统一性的要求过多,创造性 的空间较小,刚性过强,弹性不够。由于教学大纲的刚性约束,使教科书的多元 化变得没有意义也没有可能。相反,课程标准则为教科书编写提供一种弹性空间。 既有基本的、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以便为教科书的编制提供基本依据,又有充分 的收缩与扩展、预制与生成、再造与创造的余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者所提 供的“弹性空间”为教科书的真正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使编写具有特色的 教科书成为可能。

  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课程标准把“怎么教”的权力还给了教师,从而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施 展自己的专业才能提供了可能。传统教学大纲提供的是一种“刚性约束”,因此所形 成的就必然是一种标准化、齐步走、大一统的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 学大纲和教科书不断地被神圣化,因此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和传递教科书就成为教 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教学体系不仅剥夺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也窒息 和压抑着有生命力、有原创性、有个性的教师教学活动。与此相反,课程标准不仅 在理念上确立了教师专业的自主权,强调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忠实执行 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而且在实践上,强调通过提供 建议和提供典型案例使教师准确理解标准,进而增强其课程意识和能力,降低教师 对教材的过分依赖。

  三、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 的教学用书。教科书的内容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 等部分。

  (一)教科书的作用

  (1)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 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完成作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 领域。

  (2)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 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等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 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二)编写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1)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 学和美学的要求。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 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 醒目。

  (2) 教科书的编写在内容上要体现出科学性与思想性。科学性是基础,思想性 寓于科学性之中。

  (3) 教科书编写的形式要多样化。教科书要突破以语言文字符号编制“书”的 局限性,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造全新的教科书,如录音、录像、软件、多媒体等。 这些教科书正成为教学的重要选择或重要补充。

  (4) 教科书编写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不仅关心教师教的需要,更 注重学生学的需要。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