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公告

> 2017年河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辅导: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2017年河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辅导: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2017-01-12 15:09:07 来源: www.kuke99.com 阅读: 1339 编辑: 超老师

库课网校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选择题:
1. 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 民间说的“三翻六坐七挠八爬”表明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4.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儿童期。
5. 人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性机能成熟。
6.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身心两方面在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7. 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进程、水平、程度和速率的因素是学校教育。
8.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9. 遗传素质的内容有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
10.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实现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1. 印度狼孩的材料充分地证明:1.人的身心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2.没有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人的正常发展就会中断。3.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必需的条件、机遇和对象。
填空题:
1. 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 人的身心发展:是只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3.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
4. 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美感、道德感、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5. 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制约心理的发展。
6.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7. 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需要和要求,与个体原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8. 我们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交汇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简答题:
1.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及代表人物。(多出现于选择填空)
答:1.内发论 代表人物:中国古代孟子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被于我心,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注重“内省”,这些品质就能得到发展。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2.外铄论 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荀子 认为人生来性恶,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他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中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 认为儿童不断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就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2.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3.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青少年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另外,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4.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简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答:1.不断完善和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2.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积极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论述题:
1. 论述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发。
答:(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工作要顺应这种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才能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表现出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年龄特征。教育工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要注意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受教育者更好地从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过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另外,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概念,它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施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并且能够挖掘个体在这方面的潜力。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发展关键期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出彼此不同的现象。在教育工作重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五).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了机体成熟、发展过程中,构成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却是隐性的,培养学生自信、坚毅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 论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一辈的遗传基因中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征。1.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总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观点是错误的。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总之,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也不能片面的夸大环境的影响作用。“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三、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基于以上特点和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进程、水平、程度和速率。所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实现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括:1.选择性的作用。2.自觉性的作用。3.创造性的作用。

相关链接:

河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程序

河北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形式

河北省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相关问题答疑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