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指南

>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

2019-10-15 17:27:01 来源: 库课网校 阅读: 1674 编辑: 苏老师

库课网校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有哪些?很多考生对此都非常头疼,下面就一起来看下吧!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

  1. 为什么说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是在受经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较系统、全面和深刻。

  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些外部因素:教育自身的状况;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包括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

  2. 影响学制建立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学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学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3)本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

  (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时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5)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建立新学制时,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不能忽视吸收其他国家学制改革的有益经验。

  3. 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全人发展”理念。

  “全人发展”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大众化和个性化,即教育机会均等,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具体表现在: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4. 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生活、自己和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5. 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的自觉自愿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基本特征。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3)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6. 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教育理念。

  (1)发展性课程评价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

  (2)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3)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等;

  4)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建立师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5)评价过程动态化。

  (3)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四、制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4)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二、设计评价工具。三、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的数据和证据。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7.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8.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第一,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现控制或管理。第二,利用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第三,以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5)政治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政治决定着教育性质和目的,进而也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

  9.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师德为先”。

  师德为先具体表现在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0. 简述教育实验报告的一般结构。

  (1)题目。实验报告的标题常常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要简练具体,使研究问题一目了然。

  (2)前言。也称引言、导论、绪论,是研究报告的正文开头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3)方法。该部分要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4)结果。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简要的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

  (5)讨论。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评价。

  11. 注意的品质与影响因素

  品质:广度、转移、分配和稳定性。

  广度的影响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个体的知识经验;

  转移的影响因素:

  (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3)明确的信号提示;

  (4)个人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稳定性的影响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3)个人的主观状态;

  12. 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和位置;

  (2)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即学习材料、学习程度、记忆任务、方法、时间、态度(口诀:端正态度,用好的方法,在对的时间,根据材料,完成一定程度的记忆任务)

  13. 记忆能力的培养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动机;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理解;

  (3) 深度精细加工,促进知识理解。加工;

  (4) 组块化策略+多重编码。加工

  (5) 合理使用记忆术。记忆术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复习

  (7) 拓展练习机会,提供时间机会。应用

  14.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1) 成熟;

  (2) 练习和经验;

  (3) 社会性经验;

  (4)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5. 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事物;

  (2)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

  (3)能否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

  16.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

  (1)为了得到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

  (2)为了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

  (3)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

  (4)为了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17. 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学生自己要有积极的态度;

  (2)利用学科特点优势;

  (3)创设问题情境;

  (4)改进教学方法;

  (5)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

  18. 小学儿童学习态度的特点

  (1)对老师尊敬依恋;选择性怀疑;

  (2)对集体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交往;责任感;

  (3)对作业自觉负责;

  (4)对评分认识到评分的意义。

  19.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育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需求;

  (3)自由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精神;

  (4)重视人文社科的设置;

  (5)提倡情感性的师生关系。

  2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着,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社会会互动性:学习是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是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的,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一定的社会任务;

  情景性:知识是不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

  (2)教学观

  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学习: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情景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景教学。知识,学习与情景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学生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21. 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

  (1)认知驱力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3)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22.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23.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

  (2)利用原有动机迁移,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3)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5)向学生提供榜样;

  (6)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4.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妥善进行惩罚、维护内部动机;

  (3)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

  (4)设置课堂环境、搞好竞争合作;

  (5)进行归因训练、促进继续努力;

  (6)利用反馈信息、给与适当评定;

  (7)进行成就训练、提高自我效能;

  25.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目标+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组成的共同活动;

  (2)机构+领导——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纪律+制度——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舆论导向——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舆论导向;

  (5)个性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26. 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拔班干部;

  (3)建立正常的班级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7. 班级管理的方法

  (1)常规管理——做好班级常规管理;

  (2)及时引导+制止——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引导和制止;

  (3)典型+平等——树立典型,平等对待学生;

  (4)差异性,鼓励——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

  (5)自身素质——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

  28. 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处理原则和方法

  解决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处理原则:

  1)教育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

  3)客观性:避免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随意处理问题;

  4)启发性:注意启发学生改正错误的自觉性;

  5)有效性:用育人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事情;

  6)一致性:学校、家庭、社会力求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7)可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

  8)冷处理:冷静、公平、宽容。

  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2)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

  3)积极疏导,抓住教育的契机;

  4)掌握分寸,谨慎行事;

  5)即兴发挥,机敏幽默。

  29. 处理课堂上对突发事件的注意事项

  (1) 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2) 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3) 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4) 言语提醒、反复提醒;

  (5) 直接提问;

  (6) 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