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资动态

>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知识整理(7)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知识整理(7)

2017-01-12 15:09:07 来源: www.kuke99.com 阅读: 2330 编辑: 超老师

库课网校

第六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I.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a.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c.教育目的是真正教育活动开始的标志。

II. 学校教育具有更强的目的性:

a.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

b.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

c.在设定的持续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上会有更为全面的考虑。

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区别: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联系:

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四、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一)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夸美纽斯: “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小原国芳、雅克・马里坦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之上。

 

 

(二)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柏拉图、涂尔甘、诺笃尔普、凯兴斯坦纳

主要观点:

a.强调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诺笃尔普)

b.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评价:

a.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个体自身的需要。

(三)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 a.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该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 定教育目的。

b.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四)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a.“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b.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的目的。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主观依据:人的价值选择,如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性人格等。

a.性善论(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强调人的本性自由发展

教育应该引导儿童固有的良知

b.性善论(荀子):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人性皆恶,其善者伪。

教育应该使人去性而起伪。

客观依据: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历史发展进程

d.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两个层次: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社会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途径的重要途径。

 

 

七、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我国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1. 对社会所需人才素质有清醒的认识:

创造精神

实践能力

开放思维

崇高理想。

2.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关系。

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a.传统的全面发展观:德、智、体、美、劳

b.现代的全面发展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传统教育目标 现代教育目标

知识 态度和能力

技术 技术

态度和能力 知识

知识本位 智力本位 人本位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