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专升本 > 考试科目

> 2024年专升本语文基础知识点

2024年专升本语文基础知识点

2023-12-22 09:04:30 来源: 库课网校 阅读: 1258 编辑: 李老师

库课网校

  2024年专升本语文基础知识点

  (一)语言知识部分

  语言知识,主要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对语文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辨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现代文体中疑难词语的意义。

  1、文言实词的考核。主要是辨识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应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的考核。主要是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掌握其一般规律和特殊用法或含义。

  3、文言句式的考核。主要了解文言文中那些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和倒装句式等。

  4、现代文的词语考核。掌握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部分

  文学知识,主要是指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作者所属朝代和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和风格、所属义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最基础的知识点);认识课文所属专书的编著、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文体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所涉及的各种文体及其主要特征。

  (三)课文阅读分析部分

  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创作特色,对各种文体常用的文学表现方法和技巧,如对比、烘托、铺垫、暗示、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能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识别并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反语、反诘、设问、层递等,并能联系课文说明其修辞作用;记忆教材中规定背诵的课文。

  基础知识点

  1.《诗经》古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成为儒家经典。

  2.《诗经》形成于上古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期间。

  3.两汉时代解读和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即“四家诗”。

  4.两汉时代传授《诗经》的齐鲁燕为今文经学,毛诗为古文经学。

  5.被后世称作“千古伤心之祖”的是《诗经》中的《蒹葭》一诗。

  6.从孔子始,就有诗“不读诗,无以言”的总体功能评价。‍

  7.为明了《诗经》意旨,毛诗不仅对诗歌艺术的基本原则、特点等问题进行阐释,还在每篇之下具体而有针对性地解说诗歌内容与形式上的意义,被称为“诗小序”。

  8.汉代是对《诗经》进行经学解读的时代,直到宋代,朱熹等学者另辟蹊径,开辟了诗经解读的新类型。

  9.《诗小序》认为,《诗经》中的“关雎”是一首以“颂美周文王妃太姒之德”为内容的诗歌。

  10.《诗经》共300余篇,包括风,雅,颂各体。

  11.《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收集编辑成集。

  12.《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题目的意思是遭遇忧患。‍

  13.《九歌》中主祭湘水之神的诗篇有《湘夫人》和《湘君》。

  14.《九歌》中的祭祀对象可以分为天神、地神、人鬼三类。

  15.《山鬼》是《九歌》中最美丽的诗篇,有学者认为描写的是巫山神女的传说。

  16.在屈原的作品《天问》中,他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什么”和“为什么”。

  17.宋人总结楚辞有“书楚语、作楚声和纪楚地,名楚物”的特征。

  18.《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

  19.朱熹对诗人屈原的评价是“天性民彝之善,”“忠君爱国之诚心,不辨自显”。屈原其人其辞的光芒哺育了后代无数中国文学上的伟大人物,如李白、李贺、苏轼。

  20.子贡问孔子,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1.曾参用忠 、恕二字概括孔子之道。

  22.“为仁由己”是孔子的思想。

  23.孟子认为人都有“四心”,即仁 、义、礼、智 。

  24.“制民之产”是孟子提出的。‍

  25.“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P。

  26.《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27.《庄子》内篇中的《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28.庄子认为要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做到“无己 、“无功”、“无名”,庄子又把这种精神状态称为“心斋”、“坐忘”。

  29.儒 、道两家文化构成中国思想当中的两条路向,这两条路向又互济互补。

  30.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 、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 、申不害、慎道为代表。‍

  31.战国末年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早期法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道的“势”,建立了自己的法家理论体系。

  32.法家的主要代表作有《韩非子》、《商君书》。

  33.战国中后期,墨家与儒学并为当时的两大“显学”。

  34.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相爱。他提出“兼相爱 、交相利”的政治哲学。

  35.在历史上齐名并称《史》《汉》,列我国二十四史的是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和班固创作的《汉书》 。

  36.司马迁首先创立了“以人为经,以事为纬”的纪传体史书体例。‍

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
相关推荐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