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指南

>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如何备考?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如何备考?

2018-10-10 11:24:43 来源: www.kuke99.com 阅读: 1160 编辑: 超老师

库课网校

  20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就要到来,考生有没有准备好?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知道如何备考吗?如不知道的考生请看以下内容,请考生认真查看,希望对考生的备考有帮助。


  单项选择题

  (一)题型介绍

  单项选择题是考试的主要题型之一,它的目的是检验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 题干在情境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目的选项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就会选错。 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要求考生把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选出正确且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单项选择题的常见类型有“最佳选择” “组合选择” “填空选择”“材料、引文式选择”“因果式选择”等。 不管题型怎样变化,关键是只选一项。 这一项不是“最佳项”,便是“唯一项”。


  (二)解题策略

  1. 解题步骤。(1)审清题意,把握题眼。 题意是题干内容的特定性规定,审清题意就要全面、准确把握题干的特定内涵;题眼是具体体现题意的关键性字词或句子,它决定着题肢的取舍。 因而,“审清题意,把握题眼”是解题的关键。(2)审视题肢,明确大意。 四个题肢一般说明四个方面的内容(也有语言表达不同而内容一致的情况),在逐个审查中,要领会每个题肢所表明的大意。 题肢选项分两类:一类是不符合题意的题肢选项;另一类是最符合题意的题肢选项。 在解题中可先题肢选项,把所有与题干要求不符合的,不论其正向、逆向设问,还是题肢选项本身的错误,统统排除。 然后再比较余下的题肢,用所学的概念、原理判断其是否正确,并考虑哪个最符合题意,即该选项能否按试题所反映的客观现象的方向、范围和意义进行解答。(3)干肢结合,有所取舍。 根据题干和题肢各自的内涵,把干肢一致的题肢挑出来。 做单项选择题,要注意选择最能够体现题意的选项。(4)理顺思路,注重复查。 选出答案后,还应检查一下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否成立,以确保选项正确性。

  2. 解题方法。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 (包括排谬、排对、排异、排重)“优选法”“比较分析法”等。

  “排谬法”就是把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如题干要求选错的就把正确的排除);

  “排对法”就是把选项中一致、互相重复或能互相推出,选其一必能多选的成对选项排除;

  “排异法”是把与题意无关的选项排除;“排重法”是把与题干重复的排除。 “优选法”就是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直接选出。 所谓“最符合题意”,主要是针对“正确”项中的“最佳”选择而言的。


  (三)典型例题

  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 教学 B. 课外活动

  C. 劳动教育 D. 道德教育

  答案:A

  【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本题适用优选法,直接选出最佳答案 A 项。

  2. 下列关于学习动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率也越高

  B. 学习动机直接参与认知过程

  C. 学习动机是长期有意义学习的必备条件

  D. 学习动机能推动学习,但学习本身并不能产生或加强学习动机

  答案:C

  【解析】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 U 型曲线,A 项错误;学习动机不通过直接参与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故不选B 项;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学习结果能够调节学习动机水平,故不选 D 项。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长期有意义学习的必备条件。 排谬法最适合本题。


教师资格证


  简答题

  (一)题型介绍

  简答题在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试卷中所占分值比较高。 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 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


  (二)解题策略

  (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解决的一类问题。 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

  (2)比较难的一种问题是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 对这类问题,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则,就可能出现错误。

  (3)最多一类问题,要求阐明原因,回答“为什么”。 对这类问题,关键把道理讲清楚,看论据是否全面。

  (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 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就达到了题目要求。 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清晰地表达差异。

  (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解释,只要求整体把握。 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


  (三)典型例题

  1. 简述小学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

  【答案要点】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师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教师常用的教学技巧主要有导入技巧、提问技巧、强化技巧、变化刺激技巧、沟通技巧、教学手段运用的技巧及结束的技巧等。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评价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

  2. 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案要点】

  (1)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 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2)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材料分析题

  (一)题型介绍

  材料分析题是向考生提供一段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一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作出决策,或作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材料是活的知识点,是生活的提炼。

  材料分析题是考查考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集中体现。 它最大的特点是:陈述的是教学,凝聚的是知识,蕴涵的是能力。 从表面上看,材料所描述的是一组教学场景,但实际上其中蕴涵着许多知识和规则,而在这些知识规则的背后又支撑着大量的知识运用。

  所以,在考试中,考生不仅要从给出的生活情景中找出这些知识点和规则,而且要明白这些知识点和规则所隐含的道理,最后还要熟练地运用自己找出的知识点或规则来解决题中的实际问题。

  当然,卷面上的材料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还有以下三点区别:一是范围确定。 通常,考生可一眼看出该材料考是哪个知识点,不像现实中的事例关系复杂,知识点交叉。 二是考内容典型。 材料一般都是考查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同时,为了方便判卷,一般理论问题都采用通说,其深度有限,知识点相对简单。 三是“因知识点设题”。 现实中的事例,是先有案情再套知识点或规则,而考试时的材料则恰恰相反,因为要满足考试的需要,所以必先由命题者针对特定知识点加工构造,并事先定好答案。考生在考场上所要做的就是“因题找知识点”和“依知识点作答”。

  材料分析题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考查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它不仅能考查考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查考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因此,材料分析题是区分度很高的题目类型。 考生只要掌握材料题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正确的解题方法,就可以使材料分析题成为自己的得分强项。


  (二)解题策略

  破解材料分析题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知”与“四步”。

  “三知”就是:知情、知点、知规则。

  知情,即考生明白案例反映的问题;知点,就是考生明白考查的知识点;知规则,即考生明白如何利用知识点所反映出来的规则分析解决该问题。 “三知”是解题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闪失,考生只有确信自己理解了案例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点是什么,要考的问题是什么,才能正确找到解题的对策。

  “四步”就是破解材料分析题的四个具体步骤:看点、审题、找规则、答题。

  第一步,看点。 就是看题干最后提出的问题,弄清考什么。 在审题之前,考生不妨先看看提问,了解考的是哪一个知识点,属于哪种题型等。 对于判分者而言,考点就是出分点,见一个考点给一次分。 而对考生来说,考点就好比灯塔,有了灯塔就有了解题的方向,少一个或错一个考点就意味着少一个得分点。第二步,审题。 认真而仔细的审题是至关重要的。 审题可逐字逐句地阅读,也可同时划出关键词,即在与提问有关的词下面画线,标明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等。 对于较为复杂的材料,也可以提炼出一个简要的“案情”或“关系图”,以帮助全面、准确地掌握材料重点,防止遗漏。 审题,重在快速、全面、准确和理解。第三步,找规则。 考生在审题后应根据题干所提出的问题和给定的材料,思考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回忆有关教育理论的概念或原理。第四步,答题。 答题就是事实与教育理论的有机契合,是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答题可分为三步:先组织解答提纲,再确定解答方式,最后落笔成文。 此外,行文应尽可能多用专业语言和教育理论语言,书写尽量整洁明了。 术语是同行沟通的桥梁,如果考生缺乏用术语的意识或书写不清,就容易错题失分。


  (三)典型例题

  某日,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上音乐课。 音乐老师丁某弹钢琴时,坐在下面的王同学一直在说话。 丁老师开始“警告”王同学:“在课堂上不要讲话了,如果再讲话,就用胶带纸把嘴巴封起来。”但 9 岁的王同学没有听老师的话,又开始自言自语。 这回,丁老师火了,立刻站起来,走到王同学跟前,掏出一段封箱胶带纸贴在了他的嘴上。 在场所有的学生一下子哄堂大笑,而王同学却泪流满面,痛哭不已。 丁老师没有理会,继续上课。 就这样,王同学被封住嘴巴上完了音乐课,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哭到了下课。

  (1)本案例中音乐教师侵犯了学生的哪些权利? 违反了哪些法律? 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2)本案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

  (1)丁老师将学生嘴巴封住,其行为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行为,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上音乐课的自由,使学生无法参加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丁老师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丁老师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2)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教师应认真履行教师的义务,依法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不得滥用教师的权威侵犯学生的权益。


  距离考试还有20多天的时间,考生一定要好好备考,在最后的一周时间里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在考试的过程中不要紧张,小编在此预祝大家会的全对,考的全会。早日拿到证书。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