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专升本 > 考试科目

> 福建专升本学前教育专业考点、知识点分享——下篇

福建专升本学前教育专业考点、知识点分享——下篇

2021-02-23 10:28:59 来源: 库课网校 阅读: 4947 编辑: 吴老师

库课网校

  距离浙江专升本考试越来越近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库课小编整理了福建专升本学前教育知识点梳理一《学前教育学》下 , 供考生参考。

  具体考核要点包含以下几点:

  八、学期儿童记忆的发展

  1. 婴儿记忆的表现

  ①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反应(即建立条件反射)

  ②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2. 客体永久性的定义

  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识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量方面的变化

  ①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②记忆容量逐渐扩大

  (二)质方面的变化

  ①记忆态度的形成所谓记忆态度指的是记忆的目的和意图。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为有意记忆,反之为无意记忆

  ②记忆内容的扩大。形象记忆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

  ③记忆策略的掌握

  A.复述、背诵

  B.语言中介

  C.记忆材料系统化

  4. 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①记得快忘得也快

  ②记忆不精确

  A.完整性较差

  B.容易混淆

  ③无意识记忆效果好

  ④形象记忆占优势

  ⑤较多运用机械识记

  5. 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②让幼儿在积极地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③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

  ④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变化过程

  ⑤培养幼儿对学校的兴趣和信心

  九、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5-2岁,儿童基本具备了想象的基础)

  1. 幼儿想象无意性的表现

  ①想象主题不稳定

  ②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2. 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想象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虽然有时偏离主题,但能够自动回到主题上来。有意想象是从事任何实际创造活动所必须的,成人应该注意儿童有意想象的培养。按主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3. 幼儿创造想象的培养

  ①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②启发、鼓励儿童大胆想象

  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如游戏、美工、音乐活动等)创设发展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

  4. 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①由于认知水平尚处在感性认识占优势的阶段,所以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

  ②其次,是情绪对想象过程的影响

  十、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 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和前提

  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1.5-2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时期

  2. 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①思维的产生是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要质变

  ②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3.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①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

  ②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③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4. 直觉行动思维及其特点

  ①直观性和行动性

  ②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③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④思维的狭隘性

  5. 具体形象思维及其特点

  ①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②具体形象性

  ③自我中心性

  ④过渡性

  6.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①以掌握具体事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②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7. 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①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

  ②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

  ③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

  8. 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①抽象概括性差

  ②逻辑性差

  ③自觉性差

  9.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①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

  ②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③ 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④ 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初步能理解的事物的辩证关系

  10. 自我中心思维的定义

  十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 婴儿发音准备的阶段

  ① 简单发音阶段(1-3月)

  ② 连续音节阶段(4-8月)

  ③ 模仿发音—学会萌芽阶段(9-12月)

  2. 婴儿语言理解的准备

  ① 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② 语词理解的准备

  3. 先学前口语发展的阶段

  ① 不完整句阶段

  A.单词句阶段(1-1.5岁)

  B.双词句阶段(1.5-2岁)

  ②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

  A. 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B. 词汇量迅速增加

  4. 单词句及其特点

  儿童理解词的特点:

  ① 由近及远

  ② 固定化

  ③ 词义笼统

  说出词的特点:

  ① 单音重叠

  ② 一词多义

  ③ 以词代句

  5. 幼儿语音发展的表现

  ① 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② 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

  6. 幼儿词汇发展的表现

  ① 词汇量迅速增加

  ② 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③ 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7. 幼儿语法结构发展的表现

  ① 句型从简单到复杂。单词句(1-1.5岁)、双词句(2岁左右)、简单完整句(2岁开始)、复合句(2.5岁开始)

  ② 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③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④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8.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

  ① 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② 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③ 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突出,层次逐渐清晰

  ④ 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9. 幼儿“口吃”的原因和矫正的方法

  原因:

  ① 生理原因。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

  ② 心理原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

  ③ 模仿

  方法:消除紧张

  10. “内部言语”、“游戏言语”、“问题言语”的定义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幼儿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一般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当儿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反映出来

  十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 情绪情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① 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② 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游戏

  ③ 情绪情感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④ 情绪情感影响儿童个性形成

  2. 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展论

  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这是由激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以后,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到24个月时,可以再快乐的热情中区分出较稳定的欢乐来。

  3. 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的趋势

  ① 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②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 表情日渐社会化

  4. 幼儿情感丰富的含义

  ①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均在幼儿时期出现,并获得初步的发展

  ② 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5. 幼儿情感深刻化的含义

  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6. 幼儿情绪情感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①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 情绪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7. 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8. 婴儿依恋的特点

  ① 婴幼儿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儿童感到最大的愉快

  ② 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③ 依恋对象是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旁是,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9. 儿童依恋的发展阶段

  ① 对人反应无差别阶段(出生-3个月)

  ② 对人反应有差别阶段(3-6个月)

  ③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④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

  10. 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① 3岁后,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

  ② 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③ 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十三、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 亲子交往及其重要性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① 早起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② 父母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③ 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2.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① 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②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通过父母一方间接地影响着亲子交往的状况

  ③ 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是影响亲子交往的另一重要因素

  ④ 亲子交往还受着家庭以外的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

  3. 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亲与儿童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父亲与儿童在一起时多进行游戏活动,而不像母亲那样用大量时间照料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父子间的交往多身体活动。由于父亲与儿童交往的独特特征,使父亲成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同父亲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得到极大的兴奋和满足,对父亲产生强烈的依恋情感,父亲成为儿童除了母亲之外的最重要的安全依靠。父亲与儿童交往的数量、质量对儿童的智力有一定的影响。与父亲在一起积极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商较高,智力较发达,这种影响在男孩中比在女孩中更明显。父亲对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与父亲的交往能使儿童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产生满意的态度。

  4. 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①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会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地方向发展

  ② 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③ 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④ 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5. 同伴现场提名法

  通过同伴对儿童的提名情况,了解某一儿童在同伴社交中的地位

  6.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① 受欢迎型

  ② 被拒绝型

  ③ 被忽视型

  ④ 一般型

  7. 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① 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② 儿童自身的特征

  ③ 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8.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攻击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

  9.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因素

  ① 影响社会性行为的生物因素。首先是激素的作用,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再有,影响社会性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气质

  ② 影响社会性行为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父母)、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

  ③ 认知因素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

  ④ 儿童的情绪状态、心境、周围环境的气氛对社会性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10.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① 移情培养

  ② 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③ 善用精神奖励

  11. 幼儿交往技能及其培养

  交往技能是指采用恰当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培养:要使孩子学会正确识别交往中的问题的原因和特点;交往技能训练必须与加强儿童的行为训练相结合

  十四、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 个性的心理结构

  广义:

  ① 个性倾向性

  ② 个性心理特征

  ③ 自我意识

  ④ 心理过程

  ⑤ 心理状态

  狭义: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形成

  2. 个性开始萌芽的含义

  是指心理结构的各个成分开始组织起来并有了某种倾向性的表现,但是还没有形成有稳定倾向性的个性系统。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3. 分析儿童的气质类型

  ① 传统气质类型: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而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多血质:迅速反应,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②根据基本情绪行为模式划分的气质类型

  A. 容易型

  B. 困难型

  C. 迟缓型

  4.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① 全面、正确、清楚地了解儿童的气质特点

  ② 使成人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特点

  ③ 便于成人针对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

  5. 儿童性格的年龄特点

  ① 活泼好动

  ② 好奇、好问

  ③ 易冲动,自制力差

  ④ 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6.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定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7.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人从初生到入学前的年龄,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8. 对学前儿童智力测验的正确态度

  ① 智力测验和智力量表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它便于使用,可以再较短的时间内初步了解儿童的整个智力水平及各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② a当前智力和智力结构成分还没有统一的,反映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还没有统一的标准b许多测验无法排除知识经验的影响,很难同时适用于来自不同区域、文化、生活背景的儿童c测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d婴幼儿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差

  ③ 不要把智力测验看得太绝对化,不要只凭智力测验结果,特别是一次智力测验结果就来确定儿童的智力水平

  9. 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过程,而自我意识则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自我意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10.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①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② 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③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11.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

  ①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② 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③ 受认识水平影响很大

  12. 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

  表现为儿童开始完全不能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刺激与情境的直接制约,随着心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的作用下,逐渐发展

  十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① 从简单到复杂。

  A. 从不齐全到齐全

  B. 从笼统到分化

  ② 从具体到抽象

  ③ 从被动到主动

  A.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B. 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对心理的主动调节

  ④ 从零乱到成体系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①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② 环境和教育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

  3. 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社会环境的定义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刨生理特点,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生理成熟: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灯

  4.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① 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初前提

  ② 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③ 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5. 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

  ① 社会环境可以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② 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③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6.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① 主客观因素作用的双向性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A. 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B. 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

  a. 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

  b. 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

  ② 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

  ③ 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只有通过活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要求才能成为儿童心理的反映对象,才能转化为儿童的主观心理成分,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形成,儿童才有可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以上就是库课小编的分享,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考试报名

考试时间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