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专升本 > 招生计划

> 2017河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分析

2017河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分析

2017-03-16 10:38:57 来源: www.kuke99.com 阅读: 2048 编辑: 超老师

2023专升本

考试科目是大学语文的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英语、商务英语、日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戏剧影视文学。那么想要考好大学语文,需要懂得哪些大学语文知识点呢?想要考好大学语文,需要掌握大学语文常考点。下面是库课小编给大家汇总的一些相关语文专业的知识点,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2017河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唐初著名政治家.【文体知识】

第一、文本是一篇议论文.

第二、这是一篇奏疏.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李渊创业初期,励精图治,严于律己;但在立国之后,便有些矜功自傲,逐渐改变原先的勤俭作风,大兴宫殿,聚集珍宝.魏征进呈的这本奏疏,是为了劝说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厉行“十思”,使天下长治久安.

第三、中心论点: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国君必须聚集德义。

*结构层次简析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以树木、河流为喻,先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总论点,然后阐明要“积其德义”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检”的道理.

第二段:从总结历代君王善终者鲜见的历史教训入手,提醒李世民不能纵情傲物以结怨,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是否得民心.

第三段:先列举“十思”的具体内容,然后得出只有“总此十思”,方能“垂拱而治”的结论,从而与开头的结论的总论点相呼应.

第四、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善于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来进行对比论证.:在第一段中,“固本”与“伐根”,“浚源”与“塞源”,“积其德义”与“德不厚”,国家安定与不安定等,就是正反对举.又如第二段中,“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取之易”与“守之难”,“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吴越为一体”与“骨肉为行路”,“载舟”与“覆舟”等,也是正反对举.这些正反对举,构成一系列对比关系,使是非、得失相得益彰,因而本文的说理显得非常透彻、鲜明.

(2)修辞手法

A.比喻:用树木繁茂须固其根本、水流远长须浚其泉源来比喻要想国家安定必须积其德义;用伐根以求树茂、塞源以求流长来比喻国君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求国家长治久安;用水能载舟,比喻民众能安国也能覆国;用“江海下百川”比喻人君须谦和虚心。这些比喻,都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易懂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的说理显得生动可感。

B.排比;文中的排比句比比皆是。整个第三段,除了最后四句外,都由排比句组成。在第一、第二段中,也有不少排比句。大量采用排比句,使文章句式显得整齐而有气势。

C.对偶;文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对偶。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些对偶句,语义相反相成,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对偶句与排比句的运用,造成了全文语言韵散相间、朗朗上口的特点。

【庄子·养生主】

一、释题:

课文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养生主”,就是“养生之道,以此为主”的意

思,也就是养生的关键。一说“生主”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课文以庖丁解牛为喻,阐述了要顺应自然的道理。

二、课文分析说明:

1、结构:全文共4段,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描写了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庖丁解牛,文惠君在一旁观看。

课文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出“倚”“履”“踦”,写出庖丁解牛简直是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的动作,这种劳动简直是一种表演,对劳动者本人来说,也是一种艺术享受。下文侧重描慕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用了两个拟声词:“砉然”“騞然”;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4段,记述了文惠君与庖丁的对话。以文惠君发问“技盖至此乎”起,以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结,首尾照应,浑然一体。而文惠君“得养生焉”四字,又正扣“养生主”的题目,文章结构紧凑。

2、要点分析:

其中第3段,记述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为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是总说。“道”即“道家”之“道”,是庄子学说的灵魂,即承题目“养生主”的养生之“道”,又启收尾文惠君所说的养生主之“道”,这句话又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第23,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自己得“道”的过程。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这说明当初尚未了解解牛的构造;三年之后,未见全牛,是说三年之后解牛着眼于牛的各个部位的构造,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着眼于牛的体内构造,于是,见到全牛业是“视而不见”,所以才“未尝见全牛业”。这是一种境界,作任何事情达到这种境界才算是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第三层是第45句,详细说明自己眼下以“道”指导解牛的情形。“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正式这种逼得“道”后的娴熟境界在感官上的感受.这里的“神遇”,是以意识去接触。就是将牛的构造全部烂熟于心,而不必用感觉器官去感知了.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意思吧。

小编就给大家介绍那么多,想要知道或了解详细的,请考生关注库课网专升本公众号:kukezsb。会有在线老师为你解答。

相关推荐

考试报名

考试时间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