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专升本 > 模拟试题

> 2022年甘肃专升本教育类参考答案及解析

2022年甘肃专升本教育类参考答案及解析

2022-04-22 10:38:58 来源: 库课网校 阅读: 6450 编辑: 李老师

库课网校

  前面库课李老师给考生整理了2022年甘肃专升本教育类模拟试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答案解析,看看正确率,明天就要参加考试了,考生一定要保持好心态,争取考出高分。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

  A 项,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B 项,教育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C 项,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论”不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的庸俗教育观点,认为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教育。

  D 项,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根据题意可知,选择 B 选项。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创立阶段杜威的观点。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B 项,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C 项,教育即经验改造,指的是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看成经验的改造。在他看来,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是把教育的本质看成经验的改造。

  D 项,教育即生长:杜威首先是从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角度来观察教育活动。他指出,教育具有延续社会生命的功能。就是说,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使社会生活得到维持和发展。

  A 项不属于杜威的观点,故答案选 A。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及著作。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等著作。

  根据题干“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结合选项可知,C 项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 C。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及其理论。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教育家,也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理论的创立者。题干考查的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理论确立的标志”,选的是夸美纽斯的著作,D 项符合。

  A 项,是赫尔巴特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

  B 项,是布鲁姆的著作,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C 项,是课程评价之父泰勒的著作,它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故本题选 D。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的理解。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2)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3)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力。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通过科学研究,也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题干中,通过教育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与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所以 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D。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A 选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宗旨和内容。

  B 选项,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规格、体制和结构,生产力制约着课程设置、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

  C 选项,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投入,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D 选项,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观念的发展以及教育管理体制。

  制约教育的目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决定因素是政治经济体制。故答案选 A。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经济功能。A 项,教育的政治功能体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B 项,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C 项,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力。

  D 项,教育的人口功能体现在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题干中马克思的意思为:人类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会比最初生产科学简单很多。

  这说明教育能够使人类在短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科学知识,体现了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即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 C 项。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A 选项,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文化,为特定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对文化的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承文化指的是从古至今的传承,与题干说法不符,故排除 A 选项。

  B 选项,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文化的选择,是对某种、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弃。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知意向的改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有效地传承文化,必须发挥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杜威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文化过分庞杂,不能全部吸收,必须通过教育“简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文化中存在丑剧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净化”,清除其不良东西,吸取其优秀东西;为了使人们避免他所在社会群体的文化局限,必须通过教育来“平衡”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成分,以便和更广阔的文化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题干中没有体现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故排除 B 选项。

  C 选项,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对于文化的更新与创造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教育为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2)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3)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多元文化交融后,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题干中没有体现创造文化的意义,故排除 C 选项。

  D 选项,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题干中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体现了教育间的交流。

  故本题选择 D 选项。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功能。

  A 选项,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尤指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B 选项,教育本质是教育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C 选项,教育价值是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

  D 选项,教育职能是指一定职位的人完成其任务的能力。

  故本题选择 A 选项。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A 选项,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B 选项,文化本位论是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传递文化(指艺术、科学、道德、宗教等一切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的作用,主张以文化发展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第一位目的在于以文化为工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以培养完善的人格。

  C 选项,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D 选项,科学本位论为干扰选项。

  题干表述“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是涂尔干所说的话,属于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故本题答案为 C。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概念。

  A 项,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选择、安排、确定的构想过程。

  B 项,课程目标是指课程设置中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教学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C 项,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D 项,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工作时,所希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教育目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

  12.【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故该题选择 A 选项。

  13.【答案】A。解析: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故该题选择 A 选项。

  14.【答案】A。解析:教育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故本题选 A。

  15.【答案】A。解析: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定向功能,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故本题选A。

  1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思想是影响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对现行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造方面。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学校由过去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变成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在课程方面,由于强调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有了三方面明显的变化:第一是基础性,第二是多样性,第三是与生活密切联系。

  选项 A,目的性体现了教育要能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选项 B,基础性,“为人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目标,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性”得以确立的主要原因。因此,B 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 C,选择性可理解为随着社会变迁,课程内容、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都会随之改变。知识的不断更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都将满足不同个体对学习的需求。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选项 D,系统性,终身教育的统整性体现在各种不同教育的渠道与方式上,体现在学习机会贯穿在学习者的一生中,在个体的整个生命期,均可以接受不同教育的协调与统整,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题干中“为人打下基础”体现基础性,选项 B 是正确的。

  17.【答案】C。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故答案选择 C。

  18.【答案】D。解析: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终身教育”一词最早是由英国成人教育学者耶克斯利在其 1929 年出版的《终身教育》中提出。法国的保罗·朗格朗于 1970 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他在书中集中阐述了他的终身教育思想。

  A 项,提出最优化教学的是巴班斯基。

  B 项,提出范例教学的是瓦根舍因。

  C 项,提出发展教育的是赞可夫。

  故本题选 D。

  19.【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双轨制的代表国家。双轨制最早出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法、英等欧洲国家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A 选项,属于双轨学制的代表国家,故排除。

  B 选项,属于双轨学制的代表国家,故排除。

  C 选项,单轨学制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单轨制的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因此美国是单轨制的代表国家。

  D 选项,属于双轨学制的代表国家,故排除。俄罗斯经历了封建的沙皇俄国时代、社会主义的苏联时代,进入解体后的俄罗斯时代。其中,沙俄教育的突出特征是:沙皇政府和教会直接控制教育大权,实行等级制、双轨制教育制度。因此,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于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恢复了原文科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于是就形成了既有单轨制特点又有双轨制某些特点的苏联型学制(即分支型学制)。综上,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C。

  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制度的类型中对初等教育的理解。义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两个阶段。其中,小学教育又称为初等教育,或称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 6~12 岁儿童。故本题选 B。

  ACD 为干扰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 B。

  21.【答案】C。解析: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2.【答案】B。解析: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

  23.【答案】A。解析:注意的广度是指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一目十行即为注意的广度。

  24.【答案】D。解析: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话语已经引起了人的听觉,甜甜指味觉,话语一个刺激引起了人听觉和味觉两种感觉,所以选择 D。

  25.【答案】D。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题干中根据诗句的描述浮现的草原牧区的画面,属于“再造想象”。

  26.【答案】D。解析: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27.【答案】A。解析:题目侧重表达联系上下文,把问题放在整体中去解决,体现了整体性。

  28.【答案】B。解析:感觉适应是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适应的情况。

  29.【答案】A。解析:因此,为防止遗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复习。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复习要及时。如果复习不及时,头脑中的保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再复习就要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因此,当天学的功课一定要在当天安排复习、及早复习。

  30.【答案】B。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 7±2 个组块,平均值为 7。

  31.【答案】D。解析: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2.【答案】C。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33.【答案】C。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

  34.【答案】A。解析: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强调内心体验可以通过情绪情感进行外表。

  35.【答案】B。解析: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见义勇为和互帮互助等都属于道德感。

  36.【答案】D。解析:双避冲突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用功读书”和“考试不及格”属于都想回避的目标,故属于双避冲突。

  37.【答案】C。解析: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和障碍,与之相反的是万般执拗和见异思迁。

  38.【答案】B。解析:意志活动包括两个阶段: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其中采取决定是前提,执行决定是关键环节。

  39.【答案】D。解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当归属与爱需要没有获得满足时会产生孤独感。

  40.【答案】C。解析: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都有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求或动力。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欲求不满足是激起人们行动的普遍原因。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主要观点有:①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②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③学校即社会;④从做中学;⑤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此外,他还认为教学应该按照儿童的思维过程来进行,因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A 项,班级授课制初步形成于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升华,又经赫尔巴特等人进一步补充和发展,A 项排除。

  因此,本题答案选择 BCD。

  2.【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教育为社会培养科研人员、管理人才、设计人才等,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2)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生产能力;

  (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促进科技的转化和应用。

  ABD 属于教育的经济功能。C 选项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的体现。故此题选 ABD。

  3.【答案】AC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选项 A,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

  选项 B,平衡性为干扰项,故排除。

  选项 C,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

  选项 D,阶段性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题干问的是属于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ACD。

  4.【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故 A 项错误,C、D 两项正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需结合学校自

  身发展需要及学生实际。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与学校的实际及社会大背景结合起来。故 B 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择 BCD。

  5.【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理论流派。

  A 选项是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肢解为不能整合的几个部分。应当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当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述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B 选项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C 选项是建构主义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D 选项是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故本题答案为 CD。

  6.【答案】BD。解析:有效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主要有:(1)及时复习,经常

  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故该题选 BD。

  7.【答案】ABC。解析: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因此不选D。

  108.【答案】BC。解析: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中个体会下意识的做出适应性行为以解决当前情况;A 时间比较长,属于微弱持久的心境状态,D 短暂而激烈属于激情状态。

  9.【答案】ABCD。解析: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

  10.【答案】ABC。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结构中教育者的地位。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故本题说法正确。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是指家庭教育是个别进行的,而且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比较了解,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一般都能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身体状况、个性等具体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实用的家庭教育内容。“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故该说法正确。

  3.【答案】×。解析: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个体功能,政治功能属于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故该题是错误的。

  4.【答案】×。解析:显性功能,是客观结果与主观预期相符合的情况;隐性功能,是指事物发展的结果不在预期之中,也未被觉察到,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利用的。一旦意识到隐性功能的重要性,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利用,隐性功能就会转变为显性功能。故此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5.【答案】×。解析: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个性发展总是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故该题说法是错误的。

  6.【答案】×。解析:本道题考查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基础教育是相对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来说的,涵盖幼儿教育、初等、普通中等教育。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义务教育涵盖范围有所不同。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不能等同。因此,本题表述错误。

  7.【答案】×。解析:我国学制从纵向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其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即为学龄儿童(6-12 岁)所接受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故题干说法错误。

  118.【答案】×。解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并不是无理性、无限度的溺爱和迁就,并不等同于无条件接纳学生所有的行为,如不良行为。故题干说法错误。

  9.【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师生关系的地位。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故本题说法正确。

  10.【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和教科书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

  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所以,一般来说,教材包括教科书。

  此外,也有著作中指出: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广义的教材包括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题干中直接把教材等同于教科书的说法过于片面,故本题说法错误。

  11.【答案】×。解析:行为主义是第一次革命。

  12.【答案】×。解析:人是有感觉阈限的,在阈限之外的刺激是不会引起人的感觉的。

  13.【答案】√。

  14.【答案】×。

  15.【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

  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情绪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从题干的描述来看,题干符合情绪的概念,故本题答案错误。

  16.【答案】√。解析: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7.【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志的品质。果断性是指一种明辨是非,迅

  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出决定的品质。具有果断性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他们虽然也有内部斗争,但他们没有多余的疑虑,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即使是危及生命时,也敢作敢为;但在不需要丑即行动或是在情况有所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果断是以勇敢和深思熟虑为前提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他们表现的意志果断性常和舍己救人,敢于负责等优秀品质相联系。与果断性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武断。优柔寡断是指在做出决定时,犹豫不决,顾虑重重,不能做出决定。这种人的主要特点是思想分散。他们不能克服各种思想、情感上的矛盾,在各种动机、目的、方法之间摇摆不定,患得患失。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决定往往怀疑,对自己所确定的目的无信心完成。在必须采取决定时,他们又会随便选择。草率决定是指对任何事物总是不加思考,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决定。意志的果断性必须建立在自觉性的基础上,而优柔寡断,草率决定往往是由于行动目的性不强而引起的。

  18【答案】√。解析 . :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19.【答案】√。

  20.【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指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故本题说法正确。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教学就是着眼于一定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预成的课程框架,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专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要完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任务。

  (2)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3)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却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智育却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2.【参考答案】

  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増多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财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4)青少年违法违规行为的新倾向14

  ①吸毒威胁着青少年的成长

  ②网络欺凌取代校园暴力

  ③不良“短信”隐蔽性强、危害性大

  3.【参考答案】

  (1)选择功能

  注意的选择功能,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指向那些有意义、符合需要、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事物,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附加、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和信息,具有一定指向性。

  (2)维持功能

  注意具有维持的功能,即当外界信息进入人的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并被加工时,注意能够把已选择为有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保持在意识中。

  (3)调节与监督功能

  注意不仅表现在稿定而持续的活动中,也表现在活动的变化上。当需要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的时候,注意就表现出调节与监督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朝向目标,并根据需要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使其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反映得更清晰或准确。

  4.【参考答案】(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不能把握的,或不在面前的客观事物,借助一定媒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来反映。

  (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个体抽取一类事物共同的、具有本质特征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客观事物。

  5.【参考答案】(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

  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五、论述题

  1.【参考答案】

  教师的职业角色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责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现代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不断变化和创新的。其基本角色有以下几种:

  (1)学习者和研究者

  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要学习教材、了解与教材有关的信息,向学生讨教,要以严肃的态度来研究教材、处理教材,把知识客体内化为自身的主体结构。其次,现代教师还是课程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

  (2)知识的传授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接受者的角色。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高尚、更成熟。只传授知识的教师是“经师”,只有那些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较好发展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

  (5)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教师作为一个整体,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其言行举止、态度、个性等,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6)学生的朋友

  作为朋友,教师就应成为学生的交心对象,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全面成长,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7)学校的管理者

  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不仅是教学管理的主体,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

  2.【参考答案】

  1.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第一,教师要确定活动主题。第二,制定学生活动目标。学生活动目标一般可分为态度、能力和知识三类。第三,选择活动的方法和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的具体内容、活动的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不应过于细化,而要留有一定余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学生活动的基本条件中包括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等要求,也隐含了教师的间接指导。

  3.自主活动的引入。引入自主活动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并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4.自主活动的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展开后,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他主要是通过间接指导来维持、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

  5.成果交流的组织。成果交流的组织形式有报告会、辩论会、表演剧、展览会等,教师可依照活动内容的特点和预期结果的形式指导学生选择使用。

  3.【参考答案】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从需要角度看,情绪一般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如与饮食、休息、空气和繁殖等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

  活动,通常包括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荣誉感、羞耻心、求知欲和责任感等。

  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具有反应性和活动性特点,即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以及需要满足的情况,情绪发生相应的改变,受情境影响较大。情感是人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特点,例如,对真理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的事物的体验等,虽然情感不轻易地表露,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与控制作用。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特点,例如,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会引起个体的愉快体验,噪声会导致不愉快的感受,一旦这些情境不再存在或发生变化,相应的情绪感受也就随之消失或改变。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经产生就相对稳定,不受情境左右,稳定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从表现方式看,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特点,例如,悔恨时捶胸顿言,愤怒时暴跳如雷,快乐时喜笑颜开等。情绪一旦发生,强度一般较大。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虽然它们表达的主观体验内容有所不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一方面,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反应。另一方面,情绪离不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表现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


相关推荐

考试报名

考试时间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