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专升本 > 考试大纲

> 2021通化师范学院专升本古代汉语与写作课程考试大纲(试行)

2021通化师范学院专升本古代汉语与写作课程考试大纲(试行)

2021-03-05 16:06:03 来源: 库课网校 阅读: 2632 编辑: 焦老师

库课网校

  2021年通化师范学院专升本招生

  古代汉语与写作课程考试大纲(试行)

  一、考试内容

  古代汉语与写作知识点难易程度及所占比例

古代汉语与写作知识点难易程度及所占比例

  1.古代汉语绪论

  (1)古代汉语定义

  (2)文言文定义

  (3)常用工具书

  a.字典辞书的三种编排方式

  b.《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源》、《经传释词》、《词诠》等常用字典辞书介绍

  c.了解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质

  2.文字

  (1)汉字形体的演变及构造

  a.“六书”的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及其特点、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b.能够依据“六书”理论分析一定数量的汉字结构,以教材常用词为准

  c.“六书”的名称及其由来

  d.汉字的形体演变

  e.六书的局限

  (2)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a.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及特点

  b.古今字、异体字的分类

  c.繁简字的对应情况

  d.古今字、异体字的产生原因

  3.《左传》文选

  (1)《郑伯克段于鄢》

  a.《左传》的作者、性质以及注解情况

  b.词的理解:寤、亟、岩、佗、城、国、厌、图、毙、鄙、贰、厚、暱、完、启、封、羹、阙、施、锡

  c.句式及语法的掌握:惊姜氏、佗邑唯命、参国之一、何厌之有、为之所、生民心、夫人将启之、公赐之食、何谓、何患、隧而相见、是之谓

  (2)《齐桓公伐楚》

  a.词的理解:处、风、虞、涉、履、共、徵、次、如、徼、社、稷、绥、池

  b.句式及语法的掌握: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寡人是徵、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3)《宫之奇谏假道》

  a.词的理解:假、辅、车、享、冯

  b.句式及语法的掌握:虞虢之谓、将虢是灭、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惟德是辅

  (4)《烛之武退秦师》

  a.词的理解:军、东道主、行李、微、去

  b.句式及语法的掌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焉用亡郑以陪邻、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晋灵公不君》

  a.词的理解:孰、靡、鲜、骤、贼、趋、搏、田、舍、饿、病、宦、竟、反、诒、书法

  b.句式及语法的掌握:莫之继、晋侯饮赵盾酒、提弥明死之、为之箪食与肉、我之谓、书法不隐

  (6)《齐晋鞌之战》

  a.词的理解:陈、介、殷、险、殿、集、擐、即、援、败绩、越、奉、属当、摄、任、劝

  b.句式及语法的掌握: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於矢、师之耳目,在吾旗鼓、三周华不住、从左右皆肘之、故不能推车而及、有一於此,将为戮乎、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4.词汇

  (1)古今词义的异同

  a.词义的沿袭与演变

  Ⅰ.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Ⅱ.古今词义迥然有异

  Ⅲ.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词义义项多少的差异)

  b.词汇的继承与发展

  Ⅰ.新词的不断产生

  Ⅱ.旧词的逐步消亡

  Ⅲ.词义的继承与发展

  c.沟通古今词义

  Ⅰ.沟通古今词义的意义

  Ⅱ.沟通古今词义的方法

  (2)单音词、复音词

  a.单音词、复音词的含义

  b.复音词的分类

  Ⅰ.单纯复音词(叠音词、连绵词)

  Ⅱ.复合复音词(联合复音词、偏义复合词)

  (3)本义和引申义

  a.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含义;本义与原始义的区别;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b.如何探求本义和引申义

  Ⅰ.据形求义

  Ⅱ.文献佐证

  c.词义引申的方式

  d.词义引申和词性变化

  e.词义引申的类型

  5.《战国策》文选

  (1)《冯谖客孟尝》

  a.《战国策》的编者、性质、历代注解者

  b.词的理解:存、属、草具、揭、过、亲、责、愦、约车、之、下陈、就、顾、币、固、赍、文、服、谢、被、介

  c.句式及语法的掌握:客何好、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之、孟尝君客我、先生不羞、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未得高枕而卧、西游于梁、梁王虚上位、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鲁仲连义不帝秦》

  a.词的理解:益、诚、适、绍介、上、赴、好、即

  b.句式及语法的掌握: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卒为天下笑、十人而从一人、鄂侯争之急、辨之疾、子将何以待吾君、设北面于南方、鲁仲连辞让者三

  6.《论语》文选

  (1)《季氏将伐颛臾》

  a.《论语》成书过程

  b.词的理解:事、陈、列、危、颠、柙、疾、辞、家、相、萧墙

  c.句式及语法的掌握: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

  (2)《阳货》

  a.词的理解:归、时、知、与

  b.句式及语法的掌握:阳货欲见孔子、怀其宝而迷其邦、岁不我与

  7.《孟子》文选

  (1)《寡人之於国也》

  a.《孟子》的注解情况

  b.词的理解:凶、加、既、走、或、直、时、数、树、谨、庠序、申、颁、戴、检、发、岁

  c.句式及语法的掌握: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

  (2)《齐桓晋文之事》

  a.词的理解:觳觫、爱、异、超、折枝、刑、便嬖

  b.句式及语法的掌握:无以,则王乎、是诚何心哉、独何与

  8.语法

  (1)词类活用

  a.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特点

  b.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

  c.词类活用的表现

  Ⅰ.名词用如动词

  Ⅱ.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Ⅲ.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Ⅳ.其他词类的活用现象

  Ⅴ.名词作状语

  d.词类活用的条件

  (2)常用虚词

  a.代词

  Ⅰ.人称代词(常见的人称代词、人称代词的复数、人称代词的敬称和谦称)

  Ⅱ.指示代词(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无定代词)

  Ⅲ.疑问代词(问人、问事物、问处所、问原因)

  Ⅳ.特殊的指示代词:者、所

  b.介词、连词

  Ⅰ.介词:于(於)、乎、以、为、诸、焉的用法和作用

  Ⅱ.连词:与、而、以、且、则、如、抑、虽然、即、使、故的用法与作用

  Ⅲ.介词语连词的区别

  c.副词

  Ⅰ.程度副词:甚、殊、尤、良、至、略、少、稍、微、颇、愈、盖、弥

  Ⅱ.范围副词:皆、尽、咸、悉、毕、俱、举、独、特、但、直、徒、止、凡、率

  Ⅲ.时间副词:既、已、业、曾、尝、方、正、适、特、且、行、寻、旋、终、竟、数、亟

  Ⅳ.情态副词:固、必、诚、数、亟、屡、暂

  Ⅴ.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无、莫、未、费、微

  Ⅵ.表敬副词:敬、请、敢、窃、伏、辛、辱、惠

  Ⅶ.指示性副词:相、见

  d.语气词:也、矣、乎、哉、焉、耳、耶、盖、夫的用法

  (3)语序

  a.宾语前置的形式和作用

  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多置于动词或介词前

  Ⅱ.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前

  Ⅲ.用“是、之”作提宾标志的提宾句

  Ⅳ.没有结构标志的提宾句

  Ⅴ.介词宾语无条件牵制

  b.关于表示行为数量的语序问题

  c.定语后置的形式和作用

  d.谓语前置的形式和作用

  (4)句式

  a.判断句的句式

  Ⅰ.……者,……也

  Ⅱ.……,……也

  Ⅲ.……者,……

  Ⅳ.……,……

  Ⅴ.带有动词“为”的判断句

  Ⅵ.在名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则、即、皆、必、诚”帮助判断。加“非”(否定副词)表现否定判断

  b.被动句的句式

  Ⅰ.意念上的被动句

  Ⅱ.用“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Ⅲ.用“见”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的被动句式

  Ⅳ.用“为”或“为……所……”格式表示被动的被动句式

  c.习惯句式

  Ⅰ.如何、若何、奈何

  Ⅱ.孰与、孰若

  Ⅲ.何以……为,何……为

  Ⅳ.有的、无以

  Ⅴ.以为,以……为

  Ⅵ.无乃……乎

  d.“是”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e.意义上表被动的被动句与陈述句的辨析

  f.判断句的特点

  g.判断句的作用

  9.《墨子》文选

  (1)《非公》

  a.《墨子》的作者、注本情况

  b.词的理解:非、得、豚、厚、兹、辜、扡、一、情、辩、乱

  c.句式及语法的掌握:入人园圃;以亏人自利也;必有一死罪矣;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

  10.古书注解

  (1)古书注释的编排体例

  (2)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

  (3)古书注释的类型

  (4)古书注释内容

  a.注音

  b.疏义

  c.疏通文字

  d.分析句读

  e.讲解方法

  11.修辞

  (1)修辞的含义。

  (2)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方式

  a.互文

  b.并提

  c.委婉

  d.比喻

  e.夸张

  f.倒置

  12.格律诗

  (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含义。

  (2)近体诗的特点:

  a.句数固定。

  b.押韵严格。

  c.讲求平仄。

  d.讲求对仗。

  (3)近体诗的押韵。

  (4)近体诗的平仄规律。

  (5)了解对仗。

  13.写作的含义、作用和特性

  (1)写作的含义和作用

  a.写作的含义

  b.现代写作的作用

  (2)写作的特性

  a.个体创造性

  b.实践操作性

  c.动态综合性

  14.写作主体与客体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1)写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a.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等素质的内涵

  b.写作主体的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类型与培养

  (2)写作客体的构成

  a.对象化的自然景观

  b.群体化的社会生活

  c.个体化的人生状态

  d.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3)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a.写作主客体的对照关系

  b.写作主客体的同型关系

  c.写作主客体的双向建构

  d.写作主客体联系的中介

  15.写作载体与受体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1)写作载体的内质

  a.材料的含义与作用

  b.材料选择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

  c.材料使用的要求

  d.主题的含义和特性

  e.主题提炼的要求

  (2)写作载体的外形

  a.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b.结构的基本单位和基本要求

  c.语言的特性

  d.语言的要求

  (3)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a.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

  b.写作受体解读的主要特征

  c.写作受体解读的方法

  (4)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

  a.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

  b.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

  c.写作受体与载体的双向建构

  16.写作行为过程的交叉递变

  (1)写作感知

  a.写作感知的特性

  b.写作感知的过程

  c.写作感知的方法

  (2)写作运思

  a.写作运思的特性

  b.写作运思的过程

  c.写作运思的方式

  (3)写作行文

  a.写作行文的特性

  b.写作行文的过程

  c.写作行文的方法

  17.常用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的特点及运用

  (1)写作表达方式

  a.叙述的视角与方法

  b.描写的类别与要求

  c.抒情的方式与要求

  d.议论的要素与方法

  e.说明的分类与方法

  (2)传统常用写作技法

  a.聚焦与立骨的方式

  b.悬念设置与那辗的常用方式

  c.巧合的原则和误会的表现方式

  (3)现代常用写作技法

  a.意识流与蒙太奇

  b.反讽与黑色幽默

  c.象征与变形

  (4)写作技法的辩证艺术

  a.正与反

  b.虚与实

  c.抑与扬

  d.张与弛

  e.断与续

  18.文体特征与写作要求

  (1)新闻文体

  a.消息

  Ⅰ.消息的界说

  Ⅱ.消息的类别及特征

  Ⅲ.消息的写作

  b.通讯

  Ⅰ.通讯的界说

  Ⅱ.通讯的类别与特征

  Ⅲ.通讯的写作

  c.深度报道

  Ⅰ.深度报道的界说

  Ⅱ.深度报道的类别与特征

  Ⅲ.深度报道的写作

  (2)文学文体

  a.散文

  Ⅰ.散文的界说与分类

  Ⅱ.散文的审美特征

  Ⅲ.散文的写作

  b.诗歌

  Ⅰ.诗歌的界说与分类

  Ⅱ.诗歌的审美特征

  Ⅲ.诗歌的写作

  c.小说

  Ⅰ.小说的界说与分类

  Ⅱ.小说的审美特征

  Ⅲ.小说的写作

  d.戏剧文学

  Ⅰ.戏剧文学的界说与分类

  Ⅱ.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Ⅲ.戏剧文学的写作

  e.影视文学

  Ⅰ.影视文学的界说与分类

  Ⅱ.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Ⅲ.影视文学的写作

  (3)应用文体

  a.行政公文

  Ⅰ.行政公文的界说与特征

  Ⅱ.行政公文的格式

  Ⅲ.常用行政公文决定、报告、请示、批复、通告、通知、通报、函的写作

  b.事务文书

  Ⅰ.事务文书的含义和特点

  Ⅱ.常用事务文书计划、总结的写作

  二、试卷结构

  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翻译题、作文,满分100分。


相关推荐

考试报名

考试时间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