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成绩查询

> 2017年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整理(10)

2017年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整理(10)

2017-01-12 14:19:25 来源: www.kuke99.com 阅读: 4568 编辑: 超老师

库课网校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概念是德育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德育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德育概念的确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工作、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道德教化是最基本的手段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看,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二)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德育的生存功能 2、德育的发展功能 3、德育的享用功能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1、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

  2、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

  (1)动机激发作用 (2)学习习惯上的支持

  第二节 德育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

  (一)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

  (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1、社会因素 2、人的因素

  二、我国中小学现行德育目标

  三、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

  主要规定了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高中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

  第三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的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矛盾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

  第二层次是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一)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

  制约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因素极其复杂,其中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有向社会的和反社会的,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 在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这对矛盾中,德育过程一般而言居于主要方面

  (二)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内部矛盾是德育过程中各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首先,它规定和影响着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矛盾的发展、其次,它也规定和影响着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矛盾的发展、 最后,它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 处理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必须明确其主导地位和受导地位、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道德认识在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中是个关键性的要素,是情、意、行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前提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在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统一和谐地发展、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活动与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的影响的性质与作用也是不同的、第一, 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第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社会活动与交往。 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由于德育过程是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进行的,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因此,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具有以下含义:一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二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 内部矛盾主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它是存在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认识结构中,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的认识上产生出来的矛盾,道德认识中知与不知的矛盾始终贯穿于德育过程之中、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这种正确与错误的矛盾也贯穿在德育全过程之中 学生品德下上在不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发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也只有如此,外部的德育影响与矛盾才可能转化为自身道德成长的内在动力,并在主体自我的德育活动中促进道德水平质的新飞跃、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人的任何一种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 因此 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

  第四节 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含义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第二,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这方面的自我修养。第三,教育者更要以身作则,作好示范引导。

  (二)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年龄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依据一定的速度和顺序稳步前进,而不能冒进。这些都提示我们,人的道德发展也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德育应该遵循这些顺序逐步地完成,日积月累,由量变达到质变。

  贯彻顺序渐进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现有的水平。第二,还要掌握受教育者可能的发展状态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扬并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者应该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固有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四)爱和民主原则

  爱和民主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同时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贯彻爱与民主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

  第二,注重德育过程的民主化,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通过集体教育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第二,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第三,要重视个别教育工作,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起来。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各方面教育影响应协调一致,对学生的教育要前后连贯 良好的思想品德总是在人 所生活和活动的空间、环境的一致影响中实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在教育影响前后衔接、连贯一致的过程中实现的、

  这种一致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德育影响要保持一致,形成合力

  二是学校内部整个教师团队对学生施加德育的方向要一致、

  三是对学生实施的德育影响要前后一致

  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注意教育影响互相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

  第二,要求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第三,要谋求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合作,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德育工作模式。

  第五节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所谓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德育方法 我们认为德育要想取得实效,离不开说理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使学生道德的发展具备扎实的基础、

  运用说服教育法的要求:第一,注意沟通形式的多样化。第二,谈话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各种道德规范的价值。第三,还要注意谈话语言的艺术。

  二、榜样教育法

  所谓榜样教育法,是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别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往往会习得类似的行为,可以使原有潜伏的行为明显地表现出来,还可以使已有的行为得到加强或改变。

  运用榜样教育法的要求:第一,榜样要植根于受教育者当下的生活。第二,不能神化榜样人物。第三,运用榜样教育法时,注意适当地体现“德福一致”的价值观念。第四,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第五,教师和父母要注意身教,成为青少年的好榜样。

  三、道德叙事法

  “叙事”有两层含义,用做动词时指讲故事,即将某事件用形象的语言叙述出来,用做名词时,指的是叙事者所讲的事件

  德育中运用叙事法的依据在于叙事所具有的育德功能、这些功能表现在:

  首先是陶冶道德情感 其次是促进道德价值的理解与认同 再次是激发道德反思 最后是引导道德行为

  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要求:第一,叙事前,有备而来 第二,叙事时,运用技巧 第三,叙事后,价值引导

  四、交往实践法

  所谓 交往实践法,就是对学生日常交往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在交往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交往培养了人的知识、兴趣、社交能力,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主要以团体的方式进行,同伴团体的交往提供了归属需求、依存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同伴团体的交往还具有直接的德育功能,它能够发现学生缺乏社会技能和自我控制力和过度利己主义等问题

  运用交往实践法的要求:第一,对同伴团体进行价值引导,第二,激发同伴团体交往的动态化,第三,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第四,协调交往冲突

  五、道德讨论法

  所谓道德讨论法,就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学生个体的方法

  运用道德讨论法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搜集或设计出的某一道德情境,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感兴趣

  第二,教师除了要提供道德情境之外,还应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和恰当的标准

  第三,小组的编制要科学,将不同道德认知水平或阶段的学生放在一起

  第四,教师也要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调控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