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指南

> 第四节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2020-12-03 16:12:04 来源: 库课网校 阅读: 16350 编辑: 苏老师

库课网校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刷2000题·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答案已发布,本文所发布的章节答案为第四节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刷题一)。

  第四节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刷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新生儿的感觉中,发展相对最不成熟的是视觉。因为视觉是由眼睛和大脑的相应部位共同掌管的,新生儿的眼睛和大脑发育都还不成熟。

  2.【精析】B“镜面示范”指幼儿园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舞蹈、体操等动作时,面对幼儿做示范动作,示范左右方位的动作需要和幼儿学做的动作正好相反,如同照镜子做出的动作一样。

  3.【精析】B一般而言,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分钟。

  4.【精析】C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题干中的“幼儿认真、完整地听完故事”说的是注意保持在“听故事”这一活动上的时间较长,因此体现的是注意的稳定性。

  5.【精析】C组织策略是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组织策略在幼儿阶段表现不明显,处于此阶段的幼儿只是采用最初级的形式,如把两种有着某种共同点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记忆。题干中幼儿运用的记忆策略即是组织策略中的分类。

  6.【精析】D幼儿绘画时伴随着想象,而幼儿的想象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某种特征或使用夸张的语言。

  7.【精析】C幼儿的想象往往容易脱离现实,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做的就是耐心询问幼儿的想法,而不是一定让幼儿按照妈妈应该的样子进行绘画,也不是忽略幼儿的作品不给予评价。

  8.【精析】B直觉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幼儿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幼儿自身的动作。题干中幼儿将橡皮泥说成是“包子”“油条”和“麻花”是在其对橡皮泥的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建立的,即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自身的动作。

  9.【精析】A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题干中幼儿能够以花生为表象进行计算,但是不理解抽象的数学算式,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10.【精析】D幼儿思维的表面性是指幼儿的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的,往往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题干中青青不能理解妈妈话中的本质含义,正是其思维表面性的体现。

  11.【精析】B幼儿理解事物具有表面性。因此,对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千万不要说反话,因为幼儿对语言中的转义、喻义和反义现象比较难理解。

  12.【精析】C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考查的是儿童的自我中心性。

  13.【精析】D“泛灵论”指幼儿认为万事万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灵性。题干中菲儿把无生命的小石头看作是有生命的物体,体现了泛灵论的思想。

  14.【精析】C4、5岁幼儿思维的特点之一是经验性,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题干中的幼儿就是通过自己的具体经验来理解教师语言的。

  15.【精析】D5~6岁(大班)的幼儿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总和,但是还只限于所熟悉事物的某些外部和内部的特征,而不能将本质和非本质特征很好地加以区分。所以,与大班幼儿实物概念发展水平最接近的是理解熟悉特征。

  16.【精析】C幼儿数概念的形成经历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四个阶段。其中,口头数数只是一种机械记忆,儿童这种数数是一种唱数,在该阶段幼儿常常只能从“1”开始有顺序地往下数,如果受到干扰就不会数了。故C项的“唱数”是选项中数概念发展水平最低的。

  17.【精析】B此题可运用排除法,题干中主要阐述点数、说出总数等数概念的特点。A项强调对图形的认识,与题意不符;C项是芳芳现有的发展水平,而题干要求的是贴近芳芳的最近发展区,与题意不符;D项超出了芳芳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教学是没有效果的;题干中幼儿还处在一一对应点数和说出总数的阶段,且每次都是从头数起,因此,更进一步的发展,应该强调芳芳能够接着数、默数等计数能力的发展,故B项更符合题意。

  18.【精析】D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感知动作开始的。幼儿计数不但要用眼睛看,而且还要动手去数。A、B、C三项都体现了幼儿动手数数的过程。只有D项幼儿已经摆脱感知,直接进行口头计算,故D项是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最高的。

  19.【精析】B1.5~2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处于双词句阶段,幼儿所说出的句子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20.【精析】A双词句阶段(1.5~2岁)的幼儿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也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音”。

  21.【精析】C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等,幼儿掌握得较晚,数量也较小,没有明显增加。

  22.【精析】D幼儿时期的内部言语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皮亚杰称之为“自我中心语言”。题干中幼儿的语言即是自我中心语言。

  23.【精析】C学前儿童的自言自语可以起着指导和调节幼儿行为的作用,幼小儿童不会独立思考问题,而要依靠外界条件,因此还不能产生内部言语。幼儿出声的自言自语,是一种说出声音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起着指导和调节自己行动的作用。题干中幼儿说“我要快点搭”体现了这一作用,因此选C项。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幼儿的外部行为表现。

  (2)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3)幼儿是否在使用注意集中的方法。

  2.【参考答案】(1)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从具体到抽象。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

  物体的认识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材料,但数学知识却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知识,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他无关特征才能获得。

  (2)启示:幼儿学习数学必须借助于具体事物,因此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多种学具、玩具,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及时对幼儿进行点拨。

  3.【参考答案】(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4)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1)小凯的妈妈说法不正确。

  (2)幼儿想象的特点: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这是幼儿期儿童的一种典型的心理现象,尤其在小班比较多见。幼儿的言谈中常常有虚构的成分,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往往加以夸大。如幼儿画画时,常把衣服扣子或他喜欢的东西画得很大。再如当幼儿听到小伙伴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去游乐场玩得特别高兴时,他既羡慕又想象着游乐场有多好玩,就会说:“我妈妈也带我去了。”这并非说谎,而是幼儿将想象与现实混淆,是幼儿心理水平低,发展还不成熟的表现。材料中,小凯的表现即是幼儿想象特点的体现。

  2.【参考答案】(1)亮亮更可能是幼儿园中班的幼儿。一方面,4岁左右的幼儿还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认为别人想的和自己所知觉到的一样,因此会出现错误信念;另一方面,从幼儿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中班幼儿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问题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材料中亮亮的表现更倾向于中班幼儿。

  (2)判断的依据:

  ①亮亮的行为体现错误信念。

  错误信念任务是指,在这个任务中主试向儿童描述一个故事情景(通常故事中主人公的信念与事实不相符),然后向儿童提问,看儿童是否能推断出主人公的真实信念。

  材料中的亮亮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蜡笔,但是欣欣是没有见过的,也就意味着欣欣不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蜡笔,当老师问亮亮,欣欣认为盒子里是什么时,亮亮却直接说“蜡笔”,说明亮亮不能够正确判断他人的心里想法,体现了错误信念的特征。

  ②亮亮的行为体现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并判断事物。

  材料中的亮亮通过教师打开饼干盒知道了盒中是蜡笔的形象,体现了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符合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同时亮亮将自己对盒子中具体事物的认知等同于欣欣的认知,是没有站在欣欣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其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3.【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在“按数量匹配实物”的操作活动中,不同幼儿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不同水平。通过研究认为,儿童形成数概念经历了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的四个发展阶段。

  ①材料中雪儿没有真正达到“按量对应”的水平,只能按照标签上“水果”的种类进行对应,不能同时关注数量和种类两个标准进行对应。雪儿看着标签,然后往不同的车厢装进与标签品种一样的“水果”,每节车厢都装满了“水果”,说明雪儿不会按物点数(实际上是不会计数),也未形成最初的数概念。

  ②材料中莉莉能做到手口一致地进行5以内的点数,并按量对应,但是在进行“按量对应”的操作时,还要借助于语言和动作点数物体,因此处于按物点数阶段;另一方面莉莉看着标签,用手点数标签上的“水果”,嘴里还念着数字,然后再拿出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水果”放进车厢,说明莉莉在进行计数时处于需要进行点数并说出数的阶段。

  ③材料中民民在按物点数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理解了数量概念,也能做到按量对应。民民看着标签,就取出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水果”放进车厢,说明民民此时的计数已经处于按数取物的阶段了,即在这一阶段,儿童能够按一定的数目拿出同样多的物体。这是对数概念的实际运用。

  (2)对教育的启示:①作为教师应理解和认识到幼儿发展的特点。例如,对于有些幼儿在计算时出现掰手指、出声点数的现象,作为教师不要随便制止,应允许幼儿通过掰手指、出声点数的方法去解决他们计算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应意识到这些幼儿的计算能力还处于外部动作阶段或者说还没有完全地内化。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从外部动作向内部动作转化。

  ②教师要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在发展计数时可采用多种形式,将其与生活和游戏相结合,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直观形象、便于幼儿理解的方式帮助幼儿获得经验,寓教于乐。

  ③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即便同为小班幼儿,但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个别差异。因此,教师要认真观察和比较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以便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适宜的指导,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例如,材料中雪儿,在投放水果时把每节车厢都装满了“水果”。教师可以给幼儿做点数的示范,可以一边去触碰物体,一边口中说出数词,帮助幼儿理解数词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幼儿一边看,一边模仿。

  4.【参考答案】(1)中班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特点:

  ①依据生活情境分类,即幼儿把日常生活情境中经常在一起的东西归为一类。如材料中幼儿将狗、人和鸟分为一类是因为它们常常在一起出现。

  ②依据感知特点进行分类,即根据颜色、形状、大小或其他特点分类。如材料中幼儿会将狗、人、鸟分成一类,是因为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是都有头、脚、身体。

  ③依据事物最简单的属性进行分类。如材料中幼儿把狗、人、鸟分为一类是因为它们会长大,而船是不会长大的。

  (2)幼儿分类能力的培养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①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随时随地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幼儿学习垃圾分类,对可回收的塑料瓶、纸制品以及不可回收的果皮进行分类,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环境教育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

  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多提供可操作的玩具,让幼儿动手感知事物的属性、颜色、大小、形状及其他特点,潜移默化地渗透关于分类的相关经验,以间接指导为主加强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③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通过游戏教幼儿分类,激发幼儿对分类的兴趣。

  刷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题干所述为知觉的概念。

  2.【精析】B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如我们面前有一枝花,我们并非孤立地反映它的颜色、气味、枝干……而是通过大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一朵玫瑰花,这就是知觉。因此,题干描述的心理现象是知觉。

  3.【精析】D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通过感知苹果的整体属性得知是苹果,是知觉的心理过程。

  4.【精析】B2岁前的儿童主要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外部世界,故B项说法错误。

  5.【精析】D3~5岁是幼儿视力提高最快的阶段,6岁时幼儿视力接近成人水平。

  6.【精析】C一般认为,婴儿在3个月时,其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从3~4个月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婴儿的兴奋。

  7.【精析】B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8.【精析】D3岁儿童能认清基本颜色,但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开始,儿童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异的能力才发展起来,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儿童不仅能注意色调,而且能注意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9.【精析】A幼儿辨别颜色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掌握颜色的名称上,如果掌握了颜色的名称,如“淡棕色”“橘黄色”等,即使是混合色,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10.【精析】DA、B、C三项均为教师保护幼儿听力的措施,D项是保护幼儿视力的措施。

  11.【精析】A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根据题干中的“方形”“圆形”可知他们已经具有了形状知觉。

  12.【精析】D通常3岁的幼儿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也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有的研究发现,4岁至4岁半是幼儿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又有实验证明,5岁幼儿能正确辨别各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13.【精析】B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14.【精析】A2.5~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

  15.【精析】C深度知觉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它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16.【精析】D“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可以测定婴儿的深度知觉。

  17.【精析】C2岁幼儿的距离知觉发展是不足的,不能很好地判断距离的远近,因此往往会伸手要求站在楼上的妈妈抱。

  18.【精析】B新生儿主要依靠听觉定位。

  19.【精析】B一般情况下,2~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20.【精析】B5岁幼儿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21.【精析】D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7岁才开始能够辨别以别人为基准的左右方位,

  22.【精析】C时间知觉反映出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23.【精析】A幼儿依据“天黑”,做出“傍晚”的时间判断,说明此时的幼儿是依靠环境信息作为标尺来反映时间的,这是幼儿初期的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

  24.【精析】A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他们逐渐学会了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反映时间。如题干中幼儿理解的“下午”就是到户外玩的时间。

  25.【精析】A对幼儿讲时间问题,应该结合具体事情。题干中“由于下雨,天很快黑了”,是幼儿接触到的环境变化,故选A项。

  26.【精析】B题干所述是4~5岁的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27.【精析】C幼儿晚期(5~6岁),开始能辨别“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到困难。

  28.【精析】D幼儿对时间间隔的估计及利用时间标尺的能力发展较晚。有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故D项表述不正确。

  29.【精析】D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看得不细致是幼儿观察的特点和突出问题。例如,幼儿观察时,只看事物的表面和较明显的部分,而不去看事物较隐蔽、细致的特征;只看事物的轮廓,不看内在的关系。

  30.【精析】D观察的概括性是指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内部的联系,或者通过信息的搜集总结出事物的共同属性特征。在幼儿早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观察处于无意识、零碎、孤立的阶段,这时幼儿只能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和现象,无法从整体的角度去看问题,观察的概括能力很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观察概括能力不断提高。题干描述说明儿童概括性的提高。

  31.【精析】A感觉适应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方面的适应。题干所述是感觉适应中的嗅觉适应。

  32.【精析】B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不一会儿就不觉得冷了,这说明在温度刺激持续作用下,人对温度的感受性发生了变化,属于适应现象。

  33.【精析】A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4.【精析】C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继时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继时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对比是同一感受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喝糖水后吃橘子,觉得橘子好酸;喝了苦瓜汤后,觉得喝白开水都有点甜,这都体现了先后两种感觉之间的继时对比。

  35.【精析】B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月明星稀。

  36.【精析】C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越容易被知觉到。题干中“突出重点”“指示棒与教具颜色的不接近”都是利用了此规律。

  37.【精析】C知觉的理解性强调人知识经验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性越好。导游负责向游客讲解各个旅游景点的背景、起源等相关知识,丰富游客的知识经验,进而促进其知觉理解性的发展。

  38.【精析】D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题干中衣服的颜色不随着光线的强度而发生改变,体现的是知觉恒常性中的颜色恒常。

  39.【精析】A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幼儿在商场被玩具吸引体现了注意的指向性。

  40.【精析】B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由题干中“集中”一词可知,儿童的注意能力开始发展。

  41.【精析】B注意并非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点。

  42.【精析】C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是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是外来的强烈的刺激引起新生儿暂时停止哭喊或把视线转向刺激物。这是儿童出现的最早、最初级的注意。

  43.【精析】B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指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4.【精析】A3~6岁幼儿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45.【精析】A教师通过声音的变化,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属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46.【精析】C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它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并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题干所述体现了小明的有意注意。

  47.【精析】C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一目十行”“眼观六路”指的都是注意的范围。

  48.【精析】C研究表明,幼儿的注意稳定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所以幼儿的上课时间不一样。

  49.【精析】C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小红被鞭炮声吸引属于无意注意引起的注意分散。

  50.【精析】B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小班)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中班)幼儿注意可持续10分钟左右,5~6岁(大班)的幼儿注意能保持15分钟左右。故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说法均错误。

  51.【精析】D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幼儿吃饭时,如果注意听别人说话,就会停止吃饭;如果幼儿自己说话,他就会把碗筷都放下,甚至还站起来,手脚一起比划。因此,幼儿园要求幼儿专心吃饭,不许随便说话,以保证幼儿吃好、消化吸收好。

  52.【精析】C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小班幼儿不能兼顾手和脚的动作,是因为该阶段幼儿注意的分配不成熟造成的。

  53.【精析】B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54.【精析】C贝贝想不起材料的名称,但能够在超市里认出这种材料,这是一个再认的过程。

  55.【精析】C胎儿及新生儿的记忆,从其恢复形式看都属于“再认”。婴儿期的记忆仍主要是再认形式。明显的再认出现在6个月左右。这时,儿童开始“认生”,即只愿意亲近妈妈及经常接触的人。

  56.【精析】C回忆是根据需要把经历过的事物独立地在头脑中呈现的过程,小朋友唱出上周学过的歌曲即属于回忆。

  57.【精析】B回忆和再认的差别在于其活动机制的不同。再认依赖的是感知,回忆依靠的是表象,二者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

  58.【精析】C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做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

  59.【精析】A艾宾浩斯总结出的遗忘规律是: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遗忘。

  60.【精析】B艾宾浩斯的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记熟后,间隔20分钟重新学习,可节省诵读时间58.2%左右,一天后再学可节省时间33.7%左右,六天以后再学习节省时间缓慢下降到25.4%左右。可见,在学习之后的头20分钟内遗忘最快。

  61.【精析】C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叫临时性遗忘。题干反映的是临时性遗忘现象。

  62.【精析】A遗忘的分类:①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②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③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叫临时性遗忘。④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63.【精析】D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机械记忆是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进行的分类。

  64.【精析】C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幼儿的形象记忆是依靠表象进行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视觉表象。

  65.【精析】B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根据题干中的“动物的形象”可知为形象记忆。

  66.【精析】C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表现。由题干中“欢乐”一词可知,属于情绪记忆。

  67.【精析】A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幼儿对“穿白大褂的医生”这一具体形象的记忆为形象记忆,对医院“白大褂医生”打针害怕的记忆为情绪记忆。

  68.【精析】B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意义记忆是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进行的分类。

  69.【精析】A短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70.【精析】A幼儿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也称幼年健忘。

  71.【精析】B记忆恢复(回涨)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题干所述是记忆恢复现象的体现。

  72.【精析】C儿童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是: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左右),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再后是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1岁左右)。

  73.【精析】B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识记。而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识记。

  74.【精析】B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幼儿可以完成成人吩咐的简单任务,说明该幼儿出现有意识记的萌芽。

  75.【精析】B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记忆。3岁的鹏鹏在不理解古诗词的情况下,也能很熟练地背诵古诗,这是机械记忆。

  76.【精析】A意义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也称为理解记忆和逻辑记忆。题干中幼儿记数字时利用与之读音相近的汉字帮助记忆,即属于意义记忆。

  77.【精析】B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记忆。幼儿不理解百家姓、圆周率等,但能很容易地记住它们,说明幼儿的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

  78.【精析】B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而随着年龄增长,两种记忆效果的差距逐渐缩小 ,意义记忆的优越性似乎降低了。这种现象并不表明机械记忆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而是由于年龄增长后,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效果的差异减少,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机械记忆中的理解成分使机械记忆的效果有所提高。

  79.【精析】D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故D项说法错误。

  80.【精析】C在儿童语言发展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的形象,即只有形象记忆。儿童语言发生后,直到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故C项表述错误。

  81.【精析】A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因此,根据题干描述,为了暂时记住这个非常有用的电话号码,最适宜采取的策略是复述策略。

  82.【精析】D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将记忆材料按不同的意义组织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使它们产生意义联系,或对内容进行改组,以便于记忆的方法称为组织性策略。所以,题干对材料进行分类记忆的策略属于组织性策略。

  83.【精析】C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题干中将云彩想成小孩骑大马即属于想象过程。

  84.【精析】B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题干中儿童把木棍想象成枪、马均属于想象活动。

  85.【精析】B1~1.5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产生表象,表象的产生为儿童想象奠定了基础。2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想象。因此,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在2~3岁,故选B项。

  86.【精析】A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幼儿将云一会儿想象成骏马,一会儿想象成会动的“山”,说明这种想象是一种无预定目的的想象过程,即属于无意想象。

  87.【精析】D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完全无目的的、被动的想象。

  88.【精析】B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题干中的幼儿能根据图片,说出许多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即属于再造想象。

  89.【精析】A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建新形象的过程。鲁迅先生创作的“阿Q”即属于创造想象。

  90.【精析】A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为: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91.【精析】B同一桌绘画的幼儿,想象主题雷同,是由于幼儿的想象主题不明确,不稳定,也没有预定目的,容易受外界刺激(其他幼儿的主题)的影响所致。

  92.【精析】A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内容零散,无系统。题干中孩子的表现即属于无意想象。

  93.【精析】B题干中的描述表明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是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故选B项。

  94.【精析】B幼儿想象容易受自身情绪的影响,也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因此B项说法错误。

  95.【精析】D5岁左右幼儿的想象已具有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但想象的内容是零碎而缺乏组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教育的影响,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开始发展并逐渐丰富。

  96.【精析】A大班幼儿在想象活动前已经有明确的主题,整个绘画过程能够有秩序地按计划进行。想象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即体现了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明显增强。

  97.【精析】B情境性想象指幼儿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题干中幼儿的想象即属于情境性想象。

  98.【精析】C愿望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题干描述的想象表达了幼儿想成为老师的愿望,因此属于愿望性想象。

  99.【精析】D再造想象一方面是指这些新形象对自己来讲没有亲身感知过,仅是根据当前任务和所提供的材料,在词或其他东西的调节下运用个人经验,而在头脑中加工再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这种新形象并非自己独创。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玩具,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促进幼儿再造想象的发展。

  100.【精析】C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喜欢夸张,他们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和强调。

  101.【精析】B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常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题干所述是典型的幼儿分不清事实与想象的无意说谎行为。

  102.【精析】A幼儿在参加“老鹰抓小鸡”游戏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这是幼儿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表现。

  103.【精析】CC项是幼儿的愿望性想象,属于再造想象,不属于“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表现。其他选项均属于幼儿“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表现。

  104.【精析】C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故C项不属于促进幼儿想象力的措施。

  105.【精析】D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106.【精析】D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中医借助“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地质学家根据生物化石推断过去,这都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

  107.【精析】D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概括性,即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因此,题干中幼儿的认识即是通过思维而获得的。

  108.【精析】B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109.【精析】A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标志。

  110.【精析】C幼儿的思维发生在2岁左右。幼儿期(3~6、7岁)是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它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在幼儿期儿童的思维要经历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幼儿期是思维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111.【精析】A直观行动思维是主要以直观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也不可能预定自己行为的后果。直观行动思维在2~3岁幼儿身上最为明显,在3~4岁幼儿身上还常有表现。题干中小班幼儿的行为正属于直观行动思维的表现。

  112.【精析】C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其活动过程是依靠具体动作展开的,而且有许多无效的多余动作。

  113.【精析】B具体形象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典型方式。

  114.【精析】A学前儿童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并且需要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即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家具之所以比桌子、椅子更难掌握,是因为家具的概念比较抽象,而桌子、椅子是具体的实物,有一定的形象性。

  115.【精析】B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即他们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B项中的“抱抱”是具体的内容,是幼儿能够理解的。其他选项的说法都有点抽象,不易于幼儿理解。

  116.【精析】B思维的不可逆性,即单向性,不能转换思维的角度。题干中幼儿的表现体现了其思维的不可逆性。

  117.【精析】A学前儿童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人来对待。他们赋予小动物或玩具以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作好朋友,他们还提出许多拟人化的问题,如题干中萌萌的言行就体现了她拟人性的思维特征。

  118.【精析】B“泛灵论”是指幼儿常常将一些动物或其他物体当作人来看待,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想强加在它们身上。题干中幼儿认为盘子像人一样会哭,即是“泛灵论”的体现。

  119.【精析】A学前儿童的思维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题干所述即体现了思维的经验性。

  120.【精析】A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幼儿把小轿车、公共汽车、大卡车称为“交通工具”,说明已初步掌握了这些物品的本质属性,即初步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121.【精析】C5~6岁的儿童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

  122.【精析】C幼儿形成数概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123.【精析】C按数取物即按一定的数目拿出同样多的物体。

  124.【精析】A幼儿以直接判断为主,也就是幼儿进行判断时,常受知觉线索的左右,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事物间偶然的外部联系,当作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规律性联系。

  125.【精析】C从判断依据看,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为依据进行判断和推理,而是以自己的主观体验或情绪作为判断依据。题干所述即反映儿童的判断依据不够客观。

  126.【精析】D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是幼儿对事物理解的发展趋势之一。其他三项都不是幼儿理解的发展趋势。

  127.【精析】C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是:①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间的关系。②从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事物。③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④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⑤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能初步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题干中儿童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很直接、很肤浅,不能理解教师话语的反义,他们以为老师在表扬那个歪歪斜斜地坐着的幼儿。大班儿童才能理解事物的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128.【精析】A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两方面。

  129.【精析】C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30.【精析】A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其表达的基本形式是词。

  131.【精析】B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132.【精析】A人们通常将幼儿能说出第一批真正被理解的词(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并以此为界,将言语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展期两大阶段。

  133.【精析】B婴儿的发音准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简单发音阶段(出生~3个月)。②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③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134.【精析】C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分为:0~1岁是前言语阶段(言语准备期),1~3岁是言语发生阶段,3~6岁是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135.【精析】B1~1.5岁的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因此把这个阶段称为“单词句”阶段。

  136.【精析】A兰兰刚满一岁,以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表明她的口语发展正处于单词句阶段(1~1.5岁),该阶段儿童说出的词具有单音重叠、一词多义、以词代句的特点。

  137.【精析】B单词句阶段的儿童说出的词的特点之一是:单音重叠,即喜欢说重叠的字音,如“娃娃”“衣衣”“拿拿”等。

  138.【精析】C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分为:①前言语阶段(0~1岁)。②言语发生阶段(1~3岁),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为: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和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岁)。③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岁)。

  139.【精析】C3~6岁儿童使用的主要句型是简单句。

  140.【精析】A进入幼儿期,言语发展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展。

  141.【精析】B幼儿在4岁左右已经能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只是有些发音还不准确。

  142.【精析】A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的词汇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4岁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

  143.【精析】A在幼儿的词汇发展过程中,所掌握词类范围日益扩大,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最后是数量词。

  144.【精析】B幼儿词汇中,主要是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其中又以名词为最多,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

  145.【精析】A儿童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代词。因为儿童说话多是在具体环境中对着具体人进行的,有使用代词的良好条件。儿童常常不会说出事物的确切名称,于是用代词代替而不用名词。

  146.【精析】D题干中幼儿的表现是造词现象,即自己制造新词。把“一条裤子”说成了“一双裤子”,这是儿童词汇贫乏、词义掌握不准确时出现的一时现象。

  147.【精析】A幼儿虽然已经能熟练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并不能把语法当作认识对象。其语法掌握的发展趋势为:①从简单句到复合句。②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③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148.【精析】B3岁以前,儿童基本上都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和成人一起进行活动的,儿童与成人的言语交际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协同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儿童的言语基本上都是采取对话的形式,而且他们的言语往往只是回答成人提出的问题,或向成人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

  149.【精析】C独白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如讲演、授课、做报告等。晶晶自己讲述去迪士尼乐园游玩的经历即属于独白言语。

  150.【精析】C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对话言语和不连贯言语。

  151.【精析】C情境性言语是指幼儿在独自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义的言语。

  152.【精析】A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情境言语的比重不断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不断上升,逻辑言语与对话言语的比重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153.【精析】D情境言语和连贯言语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

  154.【精析】B幼儿时期的内部言语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一种介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过渡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155.【精析】B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生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大约在4岁出现。

  156.【精析】A问题言语和游戏言语是幼儿自言自语的两种表现形式。

  157.【精析】C游戏言语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其特点是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158.【精析】A题干所述属于问题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简短、零碎,常常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出困惑、怀疑、惊喜等。当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办法。

  159.【精析】D问题言语是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之一,最为丰富的年龄是4~5岁。

  160.【精析】D幼儿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发展的过渡形态。对待此情况,成人不要斥责、阻止或嫌他嘟囔,应该帮助和引导他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

  161.【精析】D6~7岁幼儿能够默默地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只是遇到困难时,才用“问题言语”。

  162.【精析】C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培养幼儿前书写技能,而不是以多识字考查幼儿语言发展水平。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1)2~3岁能辨别上下。(2)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3)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4)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5)7岁才开始能够辨别以别人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2.【参考答案】(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也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未来延伸。(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3.【参考答案】(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

  4.【参考答案】(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5.【参考答案】(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刺激物本身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等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的自身状态(兴趣、需要、经验等)有密切关系。

  6.【参考答案】(1)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注意的稳定性差,容易转移注意。

  (2)中班幼儿无意注意的范围更广,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注意,而且集中程度较高。

  (3)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注意更长的时间,而且大班幼儿关注的不仅仅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他们的注意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注意的这种变化与其认识的深化有关。

  7.【参考答案】(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8.【参考答案】(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其发展水平大大低于无意注意。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9.【参考答案】(1)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4)教师对教育过程控制得过多、过死。(5)幼儿缺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6)教育过程呆板、缺少变化。(7)活动要求不明确。

  10.【参考答案】(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1.【参考答案】(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2)记忆容量的增加。(3)记忆内容的变化。

  12.【参考答案】(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13.【参考答案】(1)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2)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3)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14.【参考答案】(1)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15.【参考答案】(1)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16.【参考答案】(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17.【参考答案】(1)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2)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3)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4)在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想象力。(5)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18.【参考答案】幼儿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幼儿的思维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直观行动思维典型的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只是处在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

  19.【参考答案】(1)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判断内容深入化)。

  (2)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

  (3)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

  20.【参考答案】(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间的关系。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21.【参考答案】(1)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根据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进行培养。具体表现在:①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②创造参与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③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渡。

  (2)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进行培养。具体表现在:①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②选择合适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③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

  22.【参考答案】(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清楚完整的表达能力。

  (2)开展有趣的讲述活动。

  (3)多利用儿歌、绕口令组织语言教学。

  (4)看图编讲故事或续编故事,增强幼儿口语的综合能力。

  (5)积极为幼儿创造交往条件。

  三、论述题

  1.【参考答案】(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①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②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幼儿集中注意时,学习效果就好,容易记住新知识,能力提高也快。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①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②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凡是幼儿注意到的事物,幼儿对该事物的感知就最清晰、也最容易记住。③注意对幼儿坚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参考答案】(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明确记忆的目的、计划、任务与要求,可以增强与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应注意:①要有长远的记忆目标和意图。②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③要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对记忆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常见的组织加工方式是类别群集,即把一系列项目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7)适当过度学习。

  (8)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参考答案】(1)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理解使记忆的材料和过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

  (2)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的单位或系统。

  (3)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在整个幼儿期,无论是机械记忆还是意义记忆,其效果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年龄较小的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而随着年龄增长,两种记忆效果的差距逐渐缩小,意义记忆的优越性似乎降低了。

  4.【参考答案】(1)想象与感知密不可分。儿童的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要用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作为原材料,才可能进行。

  (2)想象与记忆密不可分。一方面,想象依靠记忆。儿童想象时所依靠的原有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依靠记忆在头脑中保持下来的形象。另一方面,想象的发展有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儿童的识记、保持、回忆等记忆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儿童的想象越丰富、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儿童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也就越有利于儿童对材料的识记、保持和回忆。

  (3)想象与思维关系密切。思维是在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想象过程的加工、改造,可能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可能是脱离现实的。那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想象是思维的一种表现,称为创造性思维;而那些脱离实际的想象,有些是纯粹的空想,有些虽然暂时不能实现,以后却能变为现实。

  5.【参考答案】(1)思维是学前儿童生活活动的基础。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同其他人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离不开思维活动。

  (2)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知过程已经齐全。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3)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标志着儿童认识水平的提高。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思维一旦发生,就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较低级的认识过程,而且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

  (4)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学前儿童情感、意志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思维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儿童的认知方面,它还渗透到学前儿童的情感、社会交往和个性等方面。

  (5)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概括性和自觉能动性。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步形态。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认识自己,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6.【参考答案】先学前期幼儿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不完整句阶段:①单词句阶段(1~1.5岁)。此期间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言语理解方面。同时,他们开始主动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这一阶段儿童说出的词有以下特点:A.单音重叠。B.一词多义(对词的理解还不精确,具有笼统性,说出的词往往代表多种意义)。C.以词代句。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因此这个阶段称为“单词句”阶段。

  ②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1岁半以后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这一阶段幼儿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

  (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2岁以后,幼儿开始学习运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来更为准确地表达思想。2~3岁是人生初学说话的关键时期,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期间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②词汇量迅速增加。

  7.【参考答案】言语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又可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1)外部言语:①对话言语。对话言语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对话言语的特点:合作性、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②独白言语。独白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如讲演、授课、做报告等。它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一种展开性的、有准备的、有计划的言语活动。③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书面言语的特点: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

  (2)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言语的特点:①隐蔽性。②简略性。

  四、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1)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教师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玩具(本材料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片、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2)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材料中的老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会使幼儿抓住听课的重点。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3)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材料中的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4)教师的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材料中的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将言语和直观材料相结合,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2.【参考答案】(1)原因:①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进而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例如,活动室的布置过于花哨,教师的衣着打扮过于新奇,都可能分散幼儿的注意。材料中,由于受到了无关刺激(彩带、灯笼和新裙子)的干扰,幼儿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引起了幼儿注意的分散。

  ②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强烈的声音、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或事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材料中,摇动的灯笼、老师的新裙子都引起了幼儿的注意。

  ③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材料中,幼儿对公开课缺乏兴趣,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也没有效果。

  (2)改进建议:①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教师应把教室布置的整洁优美,新布置过的教室最好及时组织幼儿参观;教具应能密切配合教学,不必过于新奇;教师的衣着应朴素大方;个别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时,不要中断教学点名批评,最好稍作暗示,以免干扰全班幼儿的活动。

  ②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应是他们关注和感兴趣的事物;活动方式应尽量“游戏化”,使其在活动过程中有愉快的体验,组织形式应有利于师生之间、幼儿伙伴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中要使幼儿有一种“主人翁”的自主感:主动活动、动手动脑、积极参与。

  ③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也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新颖、多变、强烈的刺激吸引他们,同时,也应该向他们解释进行某种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使他们能主动地集中注意。两种方式应灵活地交互使用,不断变换幼儿的两种注意,使其大脑活动有张有弛,既能完成活动任务,又不至于过度疲劳。

  3.【参考答案】(1)这位老师在上课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①单调的活动不利于维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在小班儿童的课上,尽管老师为自己的示范表演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儿童却只是观看,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活动,所以很难维持其注意的稳定性。

  ②活动的难度与注意的稳定性也有密切关系。让中班儿童画太阳,这种活动的难度远远低于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所以也很难维持他们的注意。

  ③虽然老师总体的时间安排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但根据实验研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10分钟,所以材料中的老师很难使这些小班、中班幼儿长时间保持注意。

  (2)对上述情况,这位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老师应适当减少单纯的演示活动的时间,并且要在此同时安排一些儿童自身参与的活动。例如,在演示过程中请儿童进行模仿,提问并请儿童回答等。

  ②避免让幼儿从事难度过低的活动,活动难度应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例如,在要求孩子们画太阳之前,通过谈话,想象一些在灿烂阳光下的生活场景等,然后再通过画画加以表现。

  4.【参考答案】(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记忆的因素有: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物理特点,容易引起幼儿的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在无意中记住。

  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为幼儿注意和感知的对象,也容易成为无意记忆的内容。

  ③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使识记对象成为儿童活动任务中的注意对象,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不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无意识记的效果也较好。

  ④活动中感官参与的数量。多种感官参与的无意识记效果较好。

  ⑤活动动机。活动动机不同,无意识记的效果也不同。有研究表明,儿童在竞赛性游戏中积极性较高,无意识记的效果也较好。

  (2)幼儿对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他对广告、童谣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其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理解程度和是否有较强的积极性,因此效果往往不太好。

  5.【参考答案】表中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对于熟悉的物体记忆最为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熟悉的词语记忆力逐渐加深,对于生疏的词也逐渐有了记忆。这表明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处于逐渐发展的阶段,并且语词记忆与形象记忆的差距不断缩小。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在儿童语言发生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的形象,即只有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也就是说,幼儿主要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这种形象记忆的效果高于语词记忆的效果。表中可以看出,幼儿对熟悉物体的记忆效果优于对熟悉的词的记忆,对熟悉的词的记忆效果又优于对生疏的词的记忆,这是因为幼儿对熟悉物体的记忆主要依靠的是形象记忆。

  (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在发展,3~4岁的幼儿,无论是形象记忆还是语词记忆,其水平都相对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两种记忆的结果会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从表中可以看出,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减小,这主要是因为形象和语词在儿童头脑中并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相互间产生愈加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幼儿能够叫出熟悉的物体的名称,从而使物体形象与其相应的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幼儿所熟悉的词必然建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上,因而词和物体的具体形象不可分割。

  6.【参考答案】(1)材料所述体现了幼儿的想象无预定目的、主题不稳定,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

  (2)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它有以下特点:

  ①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自己预定的目的,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

  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的想象缺乏明确的目的,也就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主题,并且外界事物对幼儿的想象活动影响较大,幼儿常常会被外界事物所干扰,难以保持想象主题的稳定。

  ③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由于想象的主题没有预定目的,主题不稳定,因此幼儿想象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

  ④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幼儿的想象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进行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更是如此,游戏的特点是不要求创造任何成果,只满足于游戏活动的过程。

  ⑤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想象不仅容易被外界刺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7.【参考答案】(1)兰兰画画能够先想后画,虽然有时偏离主题,但能够很快自动回到主题上来。这说明中班幼儿想象虽然仍以无意性为主,但想象已经出现了有意成分。

  (2)培养幼儿有意想象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成人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并启发幼儿明确活动主题。②准备有关活动材料,如玩具、绘画材料等。③成人及时给予言语提示,使幼儿想象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

  8.【参考答案】(1)材料中体现的幼儿心理现象是想象。

  (2)该种心理现象的特点:

  ①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菲菲在纸上涂着涂着,觉得像苹果,于是说自己画得是苹果;又涂着涂着,说是大海的波浪,说明菲菲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②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内容零散,无系统。菲菲过了一会儿突然想起妈妈织的毛衣,又说成是毛线,说明菲菲的想象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易变化。

  ③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最后她把整个画面涂黑,说明菲菲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对于绘画的结果并不在意。

  ④想象过程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幼儿在想象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兴趣性和情绪性。

  9.【参考答案】托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处在幼儿初期,其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动作性。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这时期幼儿的思维依赖于一定的环境,他们开展的游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玩具和活动环境。材料中,托班幼儿浩浩刚开始打算给娃娃做的是“汤圆”,然而在做好“几个扁扁的东西”之后,其思维受到具体事物的影响,又说自己做的是“小饼”,说明幼儿初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具体事物的影响。

  10.【参考答案】(1)材料中体现了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是指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很具体的。幼儿思考问题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对具体的语言容易理解,对抽象的语言则不易理解。形象性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事物可以在眼前也可以不在眼前,但头脑中必须有事物的表象。

  (2)①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进行教育,需要教师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尽量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教师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用手做出“卷”的动作,可以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卷”的意思;教师在讲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时,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该教师采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并且让幼儿跟着学习也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会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知识。

  ②由于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不善于分析事物的内在含义,不能理解语言的寓意、转义,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教师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切忌讲反话,或嘲笑、讽刺幼儿。

  11.【参考答案】(1)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以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如材料中幼儿说的“用长棍子啊”“搬个梯子爬上去”“使劲摇大树”等都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方法。

  ②拟人性。幼儿往往会将无意识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当作有意识和有生命的东西。如材料中幼儿认为鞭炮一爆炸,树就受伤了,树也会疼痛。

  ③表面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的,因此其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④固定性。思维的具体性使幼儿的思维缺乏灵活性,他们较难掌握事物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认死理”。

  ⑤近视性。幼儿只能考虑到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多地去思考事物的后果。如材料中幼儿认为“要爱护树木,不能砍树”,但是却想出“在长棍子上系一串鞭炮,挂到树上去,鞭炮一爆炸,风筝就下来了”的方法。

  (2)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②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具体性、形象性。③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④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⑤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2.【参考答案】该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合理的,其教学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具体如下:

  (1)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的直观经验。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初期,儿童更多地运用直觉行动思维;幼儿中期以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对于经验范围内而且熟悉的事物,幼儿才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幼儿逐渐利用言语来进行逻辑思维。

  材料中,教师在教学中首先使用幼儿能直接感知的图片,让他们形成兔子数量的形象概念,然后借助形象的数量概念引入加法的教学环节,从而让孩子们一步步形成关于数量加法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该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合理的。

  13.【参考答案】(1)幼儿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幼儿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

  ①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

  ②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③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④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⑤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2)通过这个材料,可以看出:

  ①幼儿在听完老师所说的问题后,立即哭了起来。他对于小白兔被大灰狼叼走感到非常难过,这体现了幼儿的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不是从客观的问题出发。

  ②幼儿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表面,而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运算过程。

  14.【参考答案】(1)材料中的现象涉及在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方言的影响。学前儿童在言语发展中发音除受生理成熟的影响以外,更受环境和教育影响。方言是学前儿童发音不准的又一因素。环境中的方言,对学前儿童发音影响极大。

  (2)针对丽丽出现的问题,应对的矫治方法是:①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以普通话教学。在幼儿园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坚持说普通话,尽量做到吐字清晰、正确,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②鼓励丽丽多用普通话与小朋友和老师交流。③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也应配合教育,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语音环境,以促进其语音的良好发展。因此,丽丽的爸爸需要注意多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减少方言对丽丽的影响。

  15.【参考答案】材料中强强的自言自语现象兼具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特点。4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

  (1)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出现。出步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渡形态。它既有外部言语说出声音的特点,又有内部言语对自己说话的特点。幼儿的出声的自言自语也包含对别人说话的性质。出声的自言自语出现最频繁的情况是,他们有与别人说话的要求,但又缺乏言语交往的实际可能性的时候。所以,它具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特性。

  (2)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幼儿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

  ①游戏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儿童一边做各种游戏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在绘画活动中也常常有这种情况,用语言来补充不能画出的情节。强强的自言自语即属于此类。

  ②问题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简单、零碎,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出困惑、怀疑、惊奇等等。当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办法。

  既然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成人要正确加以对待,不要斥责他、阻止他或嫌孩子嘟嚷,而应该帮助和引导他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6~7岁儿童已经能够默默地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只是遇到困难时,才使用“问题言语”。

  查看本书完整答案,请点击下方链接: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刷2000题·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