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指南

> 第七节学习理论

第七节学习理论

2020-12-01 11:49:34 来源: 库课网校 阅读: 5236 编辑: 苏老师

库课网校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刷2000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答案已发布,本文所发布的章节答案为第七节:学习理论(刷题四)。

  第七节 学 习 理 论

  刷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题干中的小狗对圆形和椭圆形光圈做出不同的反应,即为分化。

  2.【精析】A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精析】D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加不喜爱的活动。题干最合理的安排应该符合普雷马克原理,即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加不喜爱的活动,故选D项。

  4.【精析】B负强化指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老师减少提问次数,就是消除了一个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增加了小马坐在后面的频率,因此属于负强化。

  5.【精析】A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题干中小伟扮鬼脸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老师和同学对扮鬼脸的行为不予理睬,即不给予强化,这属于消退原理的应用。

  6.【精析】B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的发现,只需要将学习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联系。面对高难度、高结构化知识,又要求在短时间内掌握,这时适宜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题干四项中只有接受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7.【精析】C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张“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残疾行为等,不能称为学习。其次,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适应、疲劳、药物等亦能引起行为变化,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成绩暂时提高,但这样的行为变化是比较短暂的,不能称为学习。因此,行为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只有经验引起的行为持久的变化才是学习的结果。

  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由概念可知,短暂的行为变化并非学习。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的本质是增加反应频率,惩罚的本质是降低反应频率。所以两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故题干说法错误。

  4.【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程序教学是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互动性。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二者有根本性质的区别。因此,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5.【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进行了联系。在学校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以接受学习为主,但如果学习者不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增加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这种学习就只是一种机械学习。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2.【参考答案】(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强调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①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②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③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3.【参考答案】(1)移情性理解。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包括三个条件:①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②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③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2)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3)尊重、关注和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地溺爱和迁就。

  刷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D辨别学习是指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题干所述即属于辨别学习。

  2.【精析】A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分类,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其中言语信息学习,表现为用言语陈述观念的能力,分为三小类:符号记忆,如人名、地名等;事实的知识,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如数学中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题干中对各国首都的知识都是事实性信息,故属于言语信息学习。

  3.【精析】A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中的问题解决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包含规则和原理,刘老师运用其为班级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和教学计划,即是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属于问题解决学习。

  4.【精析】A态度学习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题干中该生因受电影人物的影响而立志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即是态度的学习。

  5.【精析】C巴甫洛夫最早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斯金纳通过“斯金纳箱”研究的条件反射叫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6.【精析】C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小廖因为对汽车的恐惧进而在听到与汽车发动声音类似的吸尘器声音时也感到恐惧,这是一种刺激的泛化。

  7.【精析】C刺激泛化是指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对类似于蛇的绳子也感到害怕,是一种刺激的泛化。

  8.【精析】D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分化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的行为。

  9.【精析】D分化是指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对勇敢和鲁莽这组词做出区分,是对事物的差异性做出反应,属于刺激的分化。

  10.【精析】D桑代克通过饿猫逃出笼箱等实验,提出了学习的联结—试误说。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11.【精析】B最早提出学习理论的是桑代克,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形成联结。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12.【精析】A准备律是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搞“突然袭击”。在教学中本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学生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种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准备律。

  13.【精析】C练习律是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联结的力量则会逐渐减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题干中“要求学生计算不同类型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掌握勾股定理”的做法即是练习律的运用。

  14.【精析】B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题干中王亮因为作文获奖,从而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满意的结果),进而促使他更加努力写作,即是效果律的体现。

  15.【精析】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是由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说。

  16.【精析】D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给予表扬,即呈现学生想要的愉快刺激,是正强化的运用。

  17.【精析】B通过题干可知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属于行为反应增加,排除A项与D项,此二者造成的行为反应都是降低。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老师对学生大喊大叫,呈现的是学生想要的刺激,因此“学生越来越不像话”,即学生不良行为增加,故选B项。

  18.【精析】B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题干中“解除禁令”是消除不愉快刺激,所以是负强化。

  19.【精析】B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题干中描述的挨骂是厌恶刺激,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加考出好成绩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20.【精析】C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厌恶刺激“垃圾”已经出现,机体做出“绕道”的行为,逃避了厌恶刺激,因此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21.【精析】D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D项中为主体“预示”,说明“生人”这一厌恶刺激还未出现,属于回避条件作用。A、B两项是人的本能反应,不需要学习,属于无条件反射。C项“人声嘈杂”已经出现,主体逃避,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22.【精析】C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消除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题干的限制看电视、不让从事有趣的活动属于消除愉快刺激,目的是减少错误行为出现的概率,因此属于惩罚。

  23.【精析】C消退是指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题干所述是消退规律的表现。

  24.【精析】C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实现的,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

  25.【精析】A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而实现的学习行为即观察学习。题干中另一名准备吃零食的学生观察到一名学生吃零食而被惩罚,所以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符合观察学习的原理。

  26.【精析】C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小明看到小张受到老师表扬后,增强了自己做出同样行为的倾向,属于替代强化。

  27.【精析】D自我强化是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题干所述符合自我强化的内涵。

  28.【精析】A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29.【精析】A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理论;苛勒提出完形—顿悟说;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30.【精析】C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31.【精析】D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可以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其中,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或建立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而不是任意的、人为的关系。在机械学习中,学习者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根据题干中的“人为分解”可知,属于机械学习。

  32.【精析】B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3.【精析】B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题干所述的学习方式为发现学习。

  34.【精析】C奥苏贝尔认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35.【精析】C“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

  36.【精析】C题干所述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37.【精析】A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认为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儿童通过触碰高温物体,理解了“烫”的意义,是一种与个人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属于有意义学习。

  38.【精析】C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9.【精析】B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40.【精析】C建构主义广泛重视情景教学(抛锚式教学)和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孙老师让学生在实际中进行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引导学生在讨论与合作中进行学习,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有两种可能:行为的变化和行为潜能的变化。相对于行为的变化,行为潜能的变化并不一定在行为上立刻表现出来,而是在日后才逐渐显现。故题干说法错误。

  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故题干说法正确。

  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增加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故题干说法错误。

  4.【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厌恶刺激的排除”即撤销惩罚,并非运用惩罚;“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即增加良好行为的频率,并非排除不良行为,故题干说法错误。

  5.【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上行下效,耳濡目染”是观察学习的体现。

  6.【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强化法可以增加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而处罚法则是抑制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7.【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强调,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范围之内的。学习材料本身没有逻辑意义,就无法进行意义学习。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

  2.【参考答案】(1)准备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2)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3)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3.【参考答案】(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或有逻辑基础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之间的联系是在理解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范围之内的。

  ②学习者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③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④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1)①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有机体做出的行为与随后出现的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唐老师对张强的处理属于惩罚的一种,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②唐老师对张强的处理存在不足。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强化。唐老师只是对张强实施了惩罚,并没有选择一种替代反应进行强化,这样可能会导致张强以后仍会出现这种不良行为。

  (2)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使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材料中,唐老师所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语言的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在复现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3)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受强化的影响。其中,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材料中之所以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就是因为受到了替代强化的影响。

  2.【参考答案】(1)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班杜拉强调的观察学习。

  (2)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①注意过程即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材料二中“李明同学听到校长对王伟的肯定和赞许”就属于注意过程。

  ②保持过程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材料二中的“李明佩服王伟同学的做法,心想一定以他为榜样”就属于保持过程。

  ③复制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④动机过程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我认为在注意过程干预是最有效的。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决定着在大量的榜样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的对象,并决定着从正在进行的榜样活动中抽取哪些信息。因此,树立正确的示范榜样,建立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查看本书完整答案,请点击下方链接: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刷2000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