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账号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号

注册领取新人学习津贴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指南

> 教师资格考点: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篇一)

教师资格考点: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篇一)

2019-11-01 13:58:14 来源: 库课网校 阅读: 6188 编辑: 苏老师

库课网校

  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开考,大家备考得怎么样了呢?一起来看下小编整理的教师资格考点: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内容吧!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篇(一)

  一、教育学萌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

  贡献、地位: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中国最早提出“美育”思想

  人性论:

  性(遗传素质)相近,习(环境习染)相远。

  否认遗传的差异性,强调后天环境、教育的作用。(外铄论)

  思想基础:仁、礼

  教育作用:

  1)个体:性相近习相远

  2)社会:庶(人口、劳动力)、富(经济)、教(教育)。庶、富是教的前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有政治谋略、治理国家)

  “学而优则仕”是子夏说的,但是孔子的观点。

  教育内容:文(六经)、行(实践)、忠、信

  教育方针:有教无类(起点的公平,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比较:夸美纽斯泛智】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温故知新 4)学思行结合

  孟子(孟轲)

  贡献、地位: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人性论:性善论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内发论)

  2)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教育作用:扩充善性(扩充固有之善端)

  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塑造“理想人格”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途径:

  持志养气(志向)、动心忍性(坚韧)、存心养性(寡欲)、反求诸己(自省)。

  教育方法:

  1)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2)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3)深造自得(自我反省)

  4)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其他观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社会分工与教育、教育的非生产性)

  荀子(荀况)

  贡献、地位:

  首次提出“道德”一词。“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劝学篇》

  【老子分开论述“道”、“德”】

  人性论:性恶论(外铄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后天人为力量)

  教育作用:化性起伪(通过教育和学习改变本性)

  教育目的:培养大儒(道德家)

  教育内容:儒家经典

  教育方法:1)闻见 2)知 3)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其他观点: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循序渐进)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道)

  墨子

  贡献、地位:我国最早提出“量力”的是墨子。

  特点:重视科技、手工艺、机关术

  人性论:人性素丝说/人性染丝说(学生可塑性)

  人性如素丝,染于苍(绿色)则苍,染于黄则黄。

  教育作用:兼爱、非攻。

  教育目的:培养兼士、贤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教育内容:1)政治和道德 2)科学技术 3)文史 4)思维能力

  教育方法:

  1)主动(不扣必鸣)、创造(述而又作)、实践(述而又作)、量力(智者必量其力

  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2)亲之(亲身体验)、闻之(听别人说)、说之(最重要、从已知推理到未知)

  判断是非.言谈的标准: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家与其他学派最大区别:科技【老子(李耳)全盘否定科学文化的价值】

  《论语》

  因材施教: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闻斯行诸)

  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疏导性原则: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由博返约)

  终身学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学思行结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力行近乎仁。

  巩固性原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

  学习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克己自省: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全心全意教导: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品德的形成过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教育对象: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诲焉。

  德才并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质朴与文采相配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学记》(思孟学派——乐正克)

  地位:

  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启发性原则: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君子之教,喻也。

  循序渐进:1)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超越)等也。

  2)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3)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

  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

  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教学成功的四因素:预、时、孙、摩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改变),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可接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语知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课内外相结合:

  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2)藏息相辅。

  尊师重道: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讨论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复述策略: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

  因材施教: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速度)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不)。

  《大学》(思孟学派——曾子)

  三纲领:大学之道也,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反省、革新)

  《礼记·中庸》(思孟学派——子思)

  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

  二、教育学萌芽时期——两汉时期

  董仲舒

  地位:“汉代孔子”

  三大文教政策(《对贤良策》)

  1)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设太学【西汉汉武帝】以养士(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人性论(《春秋繁露》) 性三品说:

  圣人之性(天生纯善)

  中民之性(有善性)

  斗筲之性(纯恶,教化无用)

  道德教育的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

  1)重义轻利;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3)必仁且智;

  4)强勉行道

  王充

  无神论者

  贡献、地位: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学术人才

  著作:《论衡》

  培养目标:鸿儒(能著书立说的创造性学术人才)

  人才分文吏、儒生(精通一门)、通人(精通多门,博览古今)、文人(能给皇帝建议)鸿儒五个层次

  论学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与老师保持距离)

  其他观点: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知识就是力量)

  三、教育学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之推

  贡献、地位:第一个强调家庭教育

  著作:《颜氏家训》(第一部家庭教科书)

  提出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士大夫教育:1)教育目的:治国人才

  2)教育内容:德与艺

  德:儒家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

  艺:广博知识(琴、棋、书、画、数、医、射、投壶)

  儿童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提出严慈相济的教育原则

  学习方法:勤学、切磋、眼学(亲自阅读研习)

  四、教育学萌芽时期——隋唐时期

  (唐)韩愈

  著作:《师说》、《进学解》

  人性论:性三品说(从五常——仁义礼智信而来)

  上品、中品、下品

  教育目的:明天王之教,学所以为道(维护儒家道统)

  教学内容:儒家经典

  尊师重道:《师说》中提出尊师重道,教师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五、教育学萌芽时期——宋元时期

  (宋)朱熹

  神话起源说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科举考试的内容)

  教育目的:明人伦

  教育阶段:小学(8~15岁)教事;大学(15岁以后)教理

  道德教育:根本任务:明天理(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灭人欲(自私)。

  教育方法:立志(成为圣人)、居敬(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存养、省察、力行

  朱子读书法:“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1)居敬持志(最重要、注意力集中持之以恒、毅力恒心)

  2)着紧用力(抓紧时间抖擞精神)

  3)切己体察

  4)虚心涵泳

  5)循序渐进

  6)熟读精思 (口诀:持刀用力切心寻死)

  启发:开其意,达其辞。

  六、教育学萌芽时期——明清时期

  王守仁(王阳明)

  主观唯心、陆王心学

  著作:《传习录》

  人性说:心即理(良知就是天理),与生俱来.不教自会.人人都有.不会泯灭,易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

  教育作用:致良知,学以去其昏蔽,明其心

  读书求学的目的:去除人欲

  道德教育: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儿童教育:顺应儿童性情,提出“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体现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单选首选量力性原则)

  其他观点: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致良知”取自1)《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

  2)《孟子》良能、良知

  王夫之

  人性说:性日生日成(后天习得)

  教育作用:1)继善成性,使之为善 2)可变因失教形成的恶习

  教学思想:1)因人而进(因材施教)

  2)施人有序

  3)学思相资以为功(学思结合)

  4)对教师的要求: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要“正言”、“正行”、“正教”


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热搜排行

考试指南

优课推荐